为了确保《刑法修正案(八)》的正确实施,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的执法活动,公安部最近发布了《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就现场调查、办案期限、立案侦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意见》,交通民警在检查中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酒后驾驶机动车嫌疑时,应立即进行呼气酒精测试。对于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当事人对呼气酒精测试结果有异议,或者拒绝配合呼气酒精测试等方法测试,以及涉嫌饮酒后、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应立即提取血样进行酒精含量检验。
《意见》强调要及时固定犯罪证据,对查获醉酒驾驶机动车嫌疑人的经过、呼气酒精测试和提取血样过程应当及时制作现场调查记录。如果有条件,还应通过拍照或者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如果现场有见证人,应及时收集证人证言。
《意见》指出,要从严掌握立案标准,对经检验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情况,一律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对于当事人被查获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测试或者提取血样前又饮酒,经检验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情况,应当立案侦查。对于当事人在经呼气酒精测试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后脱逃的情况,以呼气酒精含量为依据立案侦查。
《意见》明确要做好办案衔接,在案件侦查终结后,对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况,在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之前,依法吊销犯罪嫌疑人的机动车驾驶证。
《意见》要求加强执法办案管理,进一步明确办案要求,细化呼气酒精测试、血样提取和保管等重点环节的办案标准和办案流程,提高办案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行网上办案,加强网上监控和考核。
本罪的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本罪为危险犯罪,只要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即构成本罪。
犯罪主体为自然人。
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犯本罪的行为人将被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如果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我国刑法中关于拘役判决前的羁押计算方式。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而判决前的先行羁押可以折抵刑期。不同刑种的具体折抵方式有所不同,如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醉驾拘役期间被拘留者是否享有通信自由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被拘役者会失去通信自由的权利,不允许打电话等通信方式。文章还介绍了拘役的定义、期限、执行方式和特点,包括每月可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至两天等规定。法律依据为《刑法》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四条。
根据最新规定,刑事拘留期限的计算方法如下:一般情况下,从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开始,应在3日内提请检察院批捕,检察院应在7日内作出是否批捕的决定,所以拘留期限为8~10天。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1至4日,检察院仍需在7日内作出决定,所以拘留期限为11-14日
拘役是一种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根据刑法规定,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最高不得超过1年。拘役是一种短期自由刑,适用于罪行较轻但需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