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为行政主体或依法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一种诉讼形式。行政诉讼是保护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规定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以及规范在诉讼活动中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法是一种程序法,其主要目的是确立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从学理上来说,行政诉讼法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行政诉讼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根据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专门完整法律形式的行政诉讼法典,通常被称为"民告官"。广义的行政诉讼法是指凡是在内容上属于规定行政诉讼问题的法律规范,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范围。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1条的规定,行政诉讼案件的起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原告必须是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例来说,如果行政机关对李某进行处罚,那么只有李某本人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而不能以李某的妻子的名义。
被告必须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并且必须明确指出被告的身份。例如,如果张某的营业执照被吊销,那么被告应该是吊销执照的工商管理局,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工作人员。
行政诉讼的起诉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清晰的诉讼请求和确凿的事实依据。
起诉案件必须在《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的受案范围内,并且投诉的法院必须是根据《行政诉讼法》具有管辖权的法院。
以上是关于行政诉讼受理条件的相关解答。只有满足上述三个受理条件,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普通公民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的有力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行政诉讼权利。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如下: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大多数行政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专业技术性强和影响大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则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管辖的基本原则和级别管辖以及地域管辖。基本原则包括便于当事人参与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判决等。级别管辖是按照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不同层级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地域管辖是同级法院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包括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
工业用地征收补偿不合理, 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第十八条 征收个人住宅,被征收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给予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