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决定,今后涉及职务犯罪的领导干部案件将由检察院直接介入办理,而不再是中纪委先行介入的模式。这一决定得到了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某某和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某某的确认。
过去,当纪委发现领导干部涉嫌违法犯罪时,通常会先进行调查,等到证据基本固定后再移交给检察院。这种模式不仅在中纪委存在,许多地方纪委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有些地方甚至规定,不仅纪委必须先调查清楚后再移交给检察院,而且检察院自行发现犯罪线索也必须先移交给纪委,由纪委进行调查后再移交给检察院。然而,中央决定改变这种模式,将所有发现领导干部违法犯罪事实的案件直接移交给检察院。
这一改革举措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纪委发现违法犯罪事实后直接移交检察院,避免了重复工作,节省了司法资源。纪检、监察机关并非司法机关,他们提取的嫌疑人口供、证人证言等并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过去,纪委先行查处领导干部犯罪问题后再移送检察院,检察院须重新录取口供和证人证言,进行重复劳动,浪费了司法资源。如果纪委一旦发现领导干部犯罪线索直接移送检察院,将避免这种重复工作,节省司法资源。
纪委直接将犯罪线索移交检察院,有利于把握时机和扩大战果。腐败案件的查处必须掌握好时机,及时跟进,否则,时机稍纵即逝。但是,纪委并没有查封、冻结、技术侦查等手段,也不能对非党员干部采取强制措施,仅可以对党员、干部采取“双规”措施。因此,有些贪官可能毁灭证据、串供,致使线索流产。而一发现犯罪线索就移送检察院,检察机关利用法律赋予的手段及时查处,将更有力地查处腐败案件。
纪委直接将犯罪线索移交检察院,也有利于程序正义和保障人权。纪委的手段主要是“双规”,“双规”时间比较长并且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安全保障,容易出安全事故。检察机关的刑事拘留、逮捕有期限,犯罪嫌疑人也是羁押在看守所,不容易出现刑讯逼供,更能体现程序正义,更有利于保障人权。
纪委先查处腐败案件后移交检察院,容易出现“选择性执法”现象,特别是一些地方党政官员利用这一惯例,将已经涉嫌犯罪的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移送检察机关,造成腐败案件不能及时查处,严重损害了法律尊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纪委直接将犯罪线索移送检察院,体现了有案必查,体现了党和政府查处腐败犯罪的决心。
纪委在自行查处腐败犯罪后再移送检察院,某种程度上就降低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而所有犯罪线索统一移交检察院,则将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让检察机关在查处腐败犯罪中处于主力地位,从而更为有力地惩处腐败。
为了使这一规定能够发挥最好的效果,必须建立相关配套制度。首先,不仅中纪委发现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事实直接移送检察院,地方纪委也应如此,并且要废除一些地方规定的检察院发现犯罪线索先移送纪委的“潜规则”。其次,要规定对纪委和检察院的约束措施,例如,纪委发现犯罪线索和移送时都要向上级纪委报备,便于上级纪委监督其是否如实移送犯罪线索;纪委要及时监督检察院是否认真查处相关犯罪线索,监督检察院查处腐败犯罪,防范检察机关有案不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机关信息公开办法的相关内容。该办法旨在加强政务服务,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安全生产信息的权益。规定了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并明确了申请信息公开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该办法也涉及到信息公开的监督方式和附则。
任丘市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任丘市卫生局主动公开了96条各类信息,涵盖多个方面如机构设置、领导活动等。至今,未收到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也未因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而引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案件。市政府加强领导、监督考核和配套措施的落实,建立了信息公开的工
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室工作环境,实现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管理目的。制度适用于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包括技术中心主任、实验室负责人、仪器设备管理员等各自的管理职责,以及实验室基础管理的要求,如遵守规章制度、保证安全等
“双规”的适用范围及对象。只有县级以上纪检部门有权使用,当前适用范围仅限于违纪党员并且需要立案查处。中纪委对“双规”的规定进行调整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法性,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