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审查批准逮捕的案件中存在大量由邻里、亲属、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犯罪案件。根据高检院的要求,对于这些案件应慎用逮捕措施,对于社会危害性已经消除、没有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不得采取逮捕措施。然而,这类案件在移送审查逮捕后,由于矛盾没有化解,被害人往往情绪激动,强烈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如果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易造成被害人上访,引发群体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为了息事宁人,部分检察机关往往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然而,这样做会导致犯罪嫌疑人不必要的羁押,浪费司法资源,并且容易造成交叉感染。通过在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在以往办理审查批准逮捕案件中,被害人没有参与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结果,只有在案件作出决定后,对于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的案件才有申诉的权利。一旦申诉被驳回,就有可能发展到长期上访,甚至越级上访,被害人受到的经济损失也只能到法院审判阶段才能解决。然而,在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往往因被批准逮捕而羁押三个月以上,经济条件不好的被告人往往不同意调解,任凭法院判决。有的犯罪嫌疑人甚至拒绝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导致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加深双方的矛盾。通过在审查逮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可以保护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在刑事和解过程中,被害人可以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表达自己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伤害;犯罪嫌疑人可以认识到自己行为给被害人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了解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促使其真诚地认错、觉悟,并在和解过程中受到司法机关和被害人的充分尊重,消除误解和敌意,尽快重返社会。被害人和加害人通过刑事和解达成谅解、同情和经济赔偿,最大限度地实现被害人权益的恢复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包括以下情况:
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害性大、有故意犯罪前科的犯罪嫌疑人、累犯、惯犯、有组织犯罪的主犯及应当数罪并罚的案件不适用在审查批捕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制度。
人民检察院在收到移送审查批捕案件材料后,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经检察长批准,应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辩护人、委托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送达刑事和解告知书。刑事和解告知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现行的刑事和解制度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导致和解程序不规范。各地虽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关刑事和解案件的办案规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各地对刑事和解案件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案件处理方式、启动模式、调解人等规定存在差异。为了消除刑事和解制度在审查逮捕阶段实践中的障碍,应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增加刑事和解环节,统一规定刑事和解案件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案件处理方式、启动模式、调解人等,并加强对刑事和解制度的监督。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由人民监督员对刑事和解案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进行审查,以确保刑事和解的公正性。
由其他人充当调停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难以保障,而由检察机关充当调停人则存在案多人少、期限紧张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双方当事人的误解。因此,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最佳选择。根据我国《宪法》第111条第二款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充当调停人具有法律依据。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调停人有利于公平公正和高效快捷地处理刑事和解案件,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发展和反对司法腐败的必然要求。
为防止检察权的滥用,应强化审批机制,严格审批程序。符合和解条件的案件必须经过领导批准或提请集体讨论决定后,方可进入刑事和解程序。同时,完善督察机制,由人民监督员对和解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办案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或徇私枉法情况,应及时报告检察委员会予以纠正。
(摘自《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普通程序轻伤案件的办理时间及其相关程序和法律知识。涉及立案程序的接受和审查,警察办案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逮捕审查、侦查羁押期限和侦查终结等环节,以及自诉制度等其他相关法律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办理时间没有固定规定,需根据案件实际情
证据不足不批捕的案子的处理方式。人民检察院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将不予批捕并通知公安机关。同时,文章还详述了逮捕的法律规定及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包括不同情况下的逮捕条件和决定。
金融诈骗逮捕后的结案时间及相关问题。金融诈骗逮捕后的结案时间因案件具体情况不同而难以精确预估,通常会在七个月左右完成诉讼程序。金融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的意图为指导,通过欺诈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取财物的违法行为。被判金融诈骗的刑期则根据情节轻重和社会危害程度
直接被害人是指“作为犯罪行为现实威胁或直接侵害的对象的自然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对象”。 因此,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有无和强弱对于案件能够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人身危险性较小的轻罪案件方可适用刑事和解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