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了解决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外,还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应限定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物质损失。
1. 只有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刑事案件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遭受人格、名誉、精神或其他非物质损害的情况下,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被害人已经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法院不予受理。但是在刑事诉讼结束后,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确定后,被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因被告人对被害人进行侮辱、诽谤行为而遭受的精神损害。
2. 被害人遭受的间接损失应排除在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之外。例如,被害人因伤势住院治疗时,在医治与伤势无关的病症上产生的费用等。被害人遭受的直接损失包括已经发生的损失和未来必然发生的损失(例如在伤害案件中,被害人因伤势无法工作而导致的收入减少)。然而,这种损失必须是必然、可预见和合理的,具体的赔偿范围应根据民事实体法的规定确定。
3. 只有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刑事案件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于那些虽然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但由于被告人非法占有或处置被害人财产而导致的损失(例如抢劫、盗窃等),被害人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只能根据刑法第64条的规定,通过追缴赃物、责令退赔来解决。如果赃款或赃物仍然存在,应全部追缴;如果已经被使用或毁坏,应责令退赔。追缴和退赔后仍无法弥补损失的,被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可以受理。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1. 经法院刑事审判庭认为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但其违法行为导致物质损害赔偿责任的。
2. 经调解,自诉人同意撤销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自诉部分,但坚持要求赔偿的。
3. 法院裁定准许检察机关撤回对被告人的公诉,但已查明其行为有物质损害赔偿责任的。
4. 被告人在刑事审判中死亡,但案件已查明被告人负有赔偿责任的,由其遗产继承人继续参与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取消问题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问题
刑事赔偿范围的界定,包括赔偿的行为范围和赔偿的损害范围。赔偿行为范围指国家对于刑事司法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而赔偿损害范围涉及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直接损害、间接损害、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等方面。西方国家和我国对于刑事赔偿范围的理解存
我国法律体系中行使法律权力的机关及其职能。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执行刑事判决的监狱管理机关,它们分别负责行使检察权、审判权和监狱管理职权。人民检察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权益,监督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人民法院审理各类案件,保障司法独立和公正
刑事赔偿范围包括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侵犯情形。对于错误拘留、错误逮捕、再改判无罪并已执行刑罚的人,以及因刑讯逼供或暴力行为导致身体伤害或死亡的人,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对于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以及再改判无罪并已执行罚金或没收财产的情况下
根据青海省的赔偿标准,人身损害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居民人均收入、伤残系数和赔偿年限。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依据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和抚养年限。护理费的计算依据是医疗当地护工同等级别护理劳务报酬标准和护理天数。根据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