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和《行诉法解释》第1条的规定,以下行为不受法院受理:
(一)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指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实施的国防、外交事务,如对外宣战、宣布战争状态、采取军事行动等。
(二) 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 内部人事管理行为:指行政机关对所属工作人员的任免、奖惩、调动、福利等决定。
(四) 法定终局裁决行为: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通过的法律所确定的终局裁决行为。
(五) 刑事司法行为:指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授权实施的行为。
(六) 行政调解行为与法定行政仲裁行为:指行政机关进行的调解和仲裁行为。
(七) 不具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示范、建议、倡导、训导等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八) 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指对以往结论的肯定和维持的行为。
(九) 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指行政行为有效成立以前的内部运作、程序性的准备行为、调查取证等事实行为。
以下行为根据立法精神和解释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
(一) 医疗事故鉴定: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二) 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重新认定。
(三)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
(四) 劳动能力鉴定:以上几种签定或认定,要么主体不是行政机关,要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都不属于法院应予司法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
刑事赔偿范围及受害人的权利问题。赔偿范围涉及行使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形,包括错误拘留、错误逮捕、再改判无罪、刑讯逼供或暴力行为以及违法使用武器或警械等。受害人在以上情况下都有权获得相应的赔偿。
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类型,涵盖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对行政主体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不服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多种情况,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确认、行政征收、行政不作为、侵犯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等方面。
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程序,包括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和裁判过程。另外,也介绍了经济诉讼的特点和程序,指出经济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的一种特殊情况,专门受理经济纠纷和涉外经济案件。最后还介绍了行政诉讼的定义和程序,包括当事人向法庭提起诉讼,法院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审理和裁
行政拘留暂缓执行的条件及程序。被拘留人需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提出暂缓执行申请,且公安机关认为对其暂缓执行不会发生社会危险。同时,需要满足担保条件,包括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另外,还介绍了缓刑制度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