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的辩护制度是指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的辩护权利和辩护人的参与。根据我国宪法和法院组织法的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保障被告人获得辩护的义务,并对其实施进行了具体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除了可以自行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两人作为辩护人。可以担任辩护人的人员包括:
但是,正在被执行刑罚或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在公诉案件中,从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就有权委托辩护人。而在自诉案件中,被告人随时都有权委托辩护人。如果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对于盲、聋、哑或未成年人等无法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以及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刑事审判的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后宣告终结的制度。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实行四级两审终审制,即设立四级人民法院进行两审终审。具体的审级管辖由案件的性质和难易程度来划分。
如果当事人对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而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一审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也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如果在上诉期限内,当事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那么一审判决或裁定就会发生法律效力。
上级人民法院对上诉和抗诉案件,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后作出的判决或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和裁定。除了判处死刑的案件需要依法进行复核外,其他案件的终审判决和裁定都会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法律规定,一些特定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度,即只经过一级法院的审理就宣告终结。这些案件包括:
刑事辩护作为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根植于尊重人的尊严的思想。刑事辩护强调在未经法定程序判决有罪之前,被告人被推定为无罪,并享有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被告人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程序,通过充分行使辩护权利与追诉机关平等对抗,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刑事辩护对于构建完整的诉讼结构形态、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实现程序正义和提高诉讼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
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及相关规定。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上诉案件审理对判决的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对裁定的应在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十日内或公告期满后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