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被称为起诉。本文将简要区分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诉讼。在实践中,民事诉讼的范围非常广泛。公民因婚姻家庭纠纷,或者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因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财产权益争议,都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刑事诉讼通常指的是当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刑事诉讼是指检察机关或个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其中,公民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以下三类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这包括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侵占罪、侮辱罪、诽谤罪和虐待罪。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如下:
- 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 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 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
- 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
- 认为行政机关未依法发放抚恤金的
- 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但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决定、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决定、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侵犯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以及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违法要求履行其他
行政诉讼法在我国被认为是一种司法审查制度,与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有着重要的区别。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法院对不法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纠正的制度,以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特有原则是行政诉讼所特有的,与刑事、民事诉讼特别是与民事诉讼相区别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界的一般观点,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包括: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使用本民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羁押期限明确加以规定,目的是为了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防止案件久拖不决,提高侦查工作效率,保证侦查工作顺利进行。审理期限,是指为提高诉讼效率,确保司法公正,根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