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法获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业务。
工程监理单位不得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也不得以其他工程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此外,工程监理单位不得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
工程监理单位不得转让工程监理业务。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之间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否则不得承担该项建设工程的监理业务。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要求,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理,并承担相应的监理责任。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派遣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驻扎在施工现场。
在没有监理工程师签字的情况下,施工单位不得使用或安装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也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同样地,没有总监理工程师签字的情况下,建设单位不得支付工程款,也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方式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理。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为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合同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都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建设工程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工程价款的支付和修复费用的承担。
根据《解释》第11条、第12条和第13条的规定,建设工程的质量不符合约定、建设工程质量缺陷以及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的责任承担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首先,如果承包人的过错导致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约定,且承包人拒绝修理、返工或改建,发包人要求减少支付工程价款的,应该支持发包人的请求。这实质上赋予了发包人变更合同的请求权。
其次,对于建设工程质量缺陷的造成,适用过错责任。不仅规定承包人有过错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发包人有过错时也应承担过错责任。
再次,对于未经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如果发包人擅自使用,承包人仅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对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质量承担责任。
最后,无论建设工程合同是否有效,如果经修复后仍被确认为质量不合格,承包人要求支付工程款的请求不应该得到支持。
(1) 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工序未达到设计标准、使用功能要求或使用了未达到设计标准、使用功能要求的材料、设备的现象。
(2) 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施工单位必须根据事故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确保安全。
(3) 总监理工程师应以《工程质量事故通知单》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立即停止发生质量事故工序及与之相关工序的施工,或停止使用未达到设计标准、使用功能要求的材料、设备。
(4) 施工单位在接到《工程质量事故通知单》后,应尽快进行质量事故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报监理单位和工程部。监理单位和甲方代表应参与质量事故调查。
(5) 总监理工程师根据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及时组织事故原因分析会议,除工程部、设计、施工单位外,还应邀请设计部、财务部、监审部相关人员参加。会议要查明质量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责任方必须承担因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6) 在质量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提出事故处理方案,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后报工程部。工程部签署意见并经设计部、财务部、监审部会签后,报设计单位。
(7) 总监理工程师指示施工单位按照经批准的处理方案对质量事故进行处理。
(8) 质量事故处理完毕后,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对处理结果进行严格检查、鉴定和验收,并撰写《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备案于指挥部办公室。
监理合同的有效期定义,以及相关建筑法规定。监理合同有效期从签订之日起至工程竣工移交且监理人获得报酬尾款为止。法律强调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性,规定了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监理内容和权限,以及监理人在工程质量、工期和资金方面的监督责任。若工程设计不符合标准,
建设工程监理实施的前提。首先,需要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并订立书面委托监理合同,明确监理的范围、内容等。其次,工程监理企业在委托的工程中拥有管理权限,开展管理活动是得到建设单位授权的结果。此外,承建单位需接受并配合工程监理企业的监督管理。最后,还涉及
工程建设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程序和依据,包括编制程序、参与人员及相关法律规定。依据建筑法规定,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推行及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程序和依据,包括委托监理合同、监理范围、监理内容、监理权限等。同时,对工程监理单位的行为规范及违反规定的处罚也进行了阐
实验室仪器设施的管理制度。制度旨在确保实验室仪器设施的质量可靠、功能正常,并规定了保管、使用、保养、检修、申请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职责。文章还详细说明了精密仪器、玻璃仪器及化验仪器用具和实验设备的管理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