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受害人通常会提出以下三种赔偿请求。首先是物质损失的赔偿,根据全面赔偿原则,加害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即现有财产损失。此外,加害人还应赔偿受害人的间接损失,即受害人因环境污染而未能获得的“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是指受害人在未来应当获得但因环境污染而丧失的收入。对于法人受害者而言,如果环境污染侵权导致其商品声誉受损,这也应被视为财产损失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知名品牌更应予以保护。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受害者因生命健康权而可以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根据这一解释,环境污染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也得到了司法实践的认可。然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1、法人是否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根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一般认为法人不具备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权利,这一观点在此得到支持。对于法人而言,其主要请求是经济赔偿,而因环境污染导致的名誉损失可以归入财产损失范畴,因此法人无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混合原告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由于自然人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而法人不可以,那么在混合原告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诉讼请求呢?一般来说,可以分别审理各自的请求。然而,在此认为为了节约诉讼资源,可以合并审理,只需在诉状中单独列出自然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并要求至少有一名自然人作为代表人。
请求排除危害是指消除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后果。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事责任形式。根据环境污染导致的危害后果的不同,排除危害可以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等民事责任。在诉讼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已经产生影响的危害。主要包括停止侵权和排除妨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事人申请先予执行,法院经审查后认为符合先予执行条件,应尽快执行,可以不要求申请方提供担保,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2、虽然某些行为尚未直接导致危害,但已经对环境、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此时的请求主要是消除危险。受害人同样可以请求法院排除妨碍。妨碍事实是否导致危害并不是该类诉讼的必要条件,只要妨碍事实已对受害人构成实际威胁,受害人有权提起妨碍诉讼。在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先予执行的申请,为了保护相对方的合法利益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禁止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或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中材料使用的相关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禁止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或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以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在处置工业垃圾和海上试油时,也必须遵守规定,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