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过失责任,又称为缔约上的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所承担的先合同义务,并因此造成对方信赖利益损失而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先合同义务是指在签订合同前,缔约人双方根据诚实信用原则逐渐形成的注意义务,包括互相协助、互相照顾、互相保护、互相通知、互相忠诚等。缔约过失责任不同于侵权行为责任和合同责任,其责任基础是缔约过失,作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补充。
我国《民法通则》第61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依据,即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后,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经济合同法》第16条和《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1条也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相应规定。然而,这些规定仅适用于侵权责任,只涵盖了缔约过失责任的部分内容,而非完整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是指信赖利益的损失,即合同缔结以前的状态与现有状态之间的差距。《合同法》第113条规定了在合同责任情况下的损害赔偿范围,但对缔约过失责任情况下的损害赔偿范围未作明确规定。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损害赔偿范围。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一般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包括缔约费用、准备履行所支出的费用、受害人支出费用所推动的利息损失和其他直接费用支出。间接损失是指丧失了与第三人另订合同的机会所产生的损失,必须是基于信赖利益而产生的损失,并在可以客观预见的范围内。
确定缔约过失责任损失的难点在于执法尺度的问题。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赔偿范围过宽或过窄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应根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做出正确的判决。
承租方面临经营困难时能否解除合同的问题。在租赁合同中,双方未明确约定承租方单方解除合同的条款,因此当承租方面临经营困难时引发争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济困难并不构成不可抗力,因此不符合解除合同的条件。承租方擅自腾房并退租属于违约行为,守约方享有解除合
合同生效的特殊要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批准或登记手续、当事人约定的条件或期限,以及实践性合同的标的物交付等。某些合同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才能生效,而批准手续在某些合同中是必要的,但在其他合同中则不是必须的。文章明确了不同情形下合同生效要件的区分。
一起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胡某因**汽车公司的广告欺诈而提出索赔。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汽车公司是否应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存在分歧。作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汽车公司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因为其在缔约过程中存在价格欺诈行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即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导致的民事责任。包括其定义、法律规定及相关原则,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列举了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缔约过失情形,如恶意磋商、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等,并强调当事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