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终结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使执行程序无法或无需继续进行,而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执行终结制度的设立旨在解决某些案件无法或无需继续执行的问题,以避免久拖不结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司法威信造成损害。
强制执行程序的实体终结是指执行依据所确认的债权人实体权利通过强制执行全部得到实现,从而使整个强制执行程序自然结束。债权人的利益通过法院的强制执行得到满足,其债权已实现,执行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强制执行的目的也已经达到,强制执行程序则自然结束。
强制执行程序的程序终结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的实体权利虽尚未全部得到实现,但因发生了法律规定的特殊原因,使执行程序不必要或不可继续进行,而依法结束整个执行程序的一种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程序终结的情形包括以下三类:
(一)因申请执行人的原因而致执行程序终结,如申请执行人撤回执行申请、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作为权利人的公民死亡且没有继承人、作为权利人的法人终止后没有权利义务继受人。
(二)因被执行人的原因而致执行程序终结,如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且无遗产可供执行、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终止后无遗留财产可供执行、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被宣告破产、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现有财产经执行不足清偿债务经债权人同意或由执行法院依职权发放再执行权利凭证。
以上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总结出的执行终结的情形。在实践中,执行终结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台湾地区关于强制执行无效果时,由被执行人写立再执行书据或由执行法院发放再执行凭证后,终结执行程序的规定,可以借鉴。建立强制执行无效果、发放再执行权利凭证、终结执行程序制度的益处有三个方面。首先,保留了申请执行人私法上的强制请求权,符合我国法律关于债务人的不豁免原则和继续执行制度,即离债权人的权益,也体现了程序正义。
其次,该制度有助于解决执行乱问题,例如"抓人质促执行",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该制度有助于减轻法院未执案件居高不下的压力,缓解法院的执行难问题。
执行程序可能因为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而终结。生效法律文书是人民法院的执行依据,当执行依据被撤销时,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归于无效。执行法院应停止对该法律文书的执行,并裁定结束执行程序。执行依据被撤销包括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经审判监督程序被撤销,也包括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被仲裁机关或公证机关撤销。
执行程序可能因为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裁定不予执行而终结。裁定不予执行的法律文书只能是仲裁裁决和公证债权文书。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不适用不予执行。当仲裁裁决或公证债权文书被裁定不予执行后,即失去了法律效力,其所确定的内容也归于无效。执行法院应在不予执行裁定生效后,即裁定结束该执行程序。
失信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是否可以撤销被列名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在一定情形下删除失信信息,包括已履行义务、执行完毕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方法,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和相关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
合伙人的监督权利,包括非执行事务的合伙人对执行事务合伙人的监督,合伙人查阅企业账册的权利以及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定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为了确保合伙人能够客观有效地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状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关于房屋产权执行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当债务人逾期还款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财产。执行程序包括当事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否则对方可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可因某些原因中止或中断。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债务人签收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