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某系山东某汽车附件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2011年3月25日22时35分,曹某未到下班时间提前2个小时下班。回家途中,曹某驾驶二轮摩托车与一货车发生交通事故,致曹某当场死亡,肇事车逃逸。后经交警部门认定曹某无事故责任。
曹某家人认为,曹某是在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死亡,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曹某家人遂向所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经调查取证,县人社局于法定期限内作出了认定曹某为工伤的决定。曹某所在单位不服,向所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复议申请,要求撤销该工伤认定决定。市人社局经查认为,曹某系早退后遭遇车祸,不属于正常上下班途中的情形,由此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曹某家人不服该认定结论,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本案经审理,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曹某在未到下班时间、未向单位请假的情况下,私自离岗回家,不符合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因素。因此,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认定工伤的情形。第二种意见认为,曹某虽属工作时间早退,但其性质仍然是下班途中,应当认定工伤。
本案经法院主持调解,当事人当庭达成了和解协议,该公司赔偿曹某家人各项损失共计11万元,曹某家人撤回起诉。
关于此类案件的处理,实践中争议很大,各地法院在处理时也意见不一,在结果上存在明显差异。笔者同意第二种处理意见。
一、要从立法本意上来理解《工伤保险条例》法条的含义,从而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属于社会法的范畴,在案件审理中应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现行《工伤保险条例》与原来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和进步,其中之一是对工伤认定范围的规定作了较大的修改,取消了原来的限制性文字,放宽了属于工伤法定情形的具体条件,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条款的合理性和法律的人文关怀,客观上扩大了认定工伤的范围,更好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对“上下班途中”含义的界定,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理解为职工在上下班的合理路途中,同时参照上下班合理时间因素综合判断。上下班的时间应当是和工作时间紧密相连的,至少不能偏离太大。上下班应当是职工正常的上下班或者经过单位许可的上下班,职工擅自离岗行为是对单位利益的损害,让单位承担对其有害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是对其合法权利的蔑视,所以擅自离岗下班不是《工伤保险条例》所说的“上下班”,不应对于这种行为加以肯定。
笔者认为,这一种观点恰恰是《工伤保险条例》未实施前,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立法精神。从修改后的规定来看,此种情况认定工伤并不要求必须是上下班的规定时间。所以,我们对法律的规定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解释,“提前下班途中”,从本质上仍然是“下班途中”,而不能将“上下班途中”仅仅界定为“正常上下班途中”,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提前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也应当依法认定为工伤。关于职工擅自离岗行为对单位利益的损害问题,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职工单位可以根据劳动法律规定及企业内部纪律规定,对违反劳动纪律的职工进行处分或处罚,而不能因职工违纪而剥夺法律赋予职工因工伤获得赔偿的权利。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劳动纠纷的相关知识,欢迎您访问手心律师网法律咨询频道
工伤鉴定中的一级伤残等级标准,详细列举了各项评估指标及其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损伤、肢体瘫痪、运动障碍、面部毁容、瘢痕形成等身体部位的功能受损情况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严重损伤。这些标准对于评估工伤等级具有重要意义。
涉外劳务派遣工伤处理方法。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应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劳务派遣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负责协助。工伤认定申请需在规定时限
关于工伤认定的时限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或职业病后,单位应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否则由单位承担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和相关费用。特殊情况可延长申请时限。未按时申请,职工及其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可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因公出差引发的交通事故中的工伤认定申请流程。申请人需要提交工伤认定申请书,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事故的时间地点及受伤情况,同时需要附上相关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受伤者的身份证、病历报告等。此外,申请人还需提交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书等相关文件。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