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指的是在何种侵权损害情形下可以获得精神赔偿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解释》,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已经从原先的保护部分人身权和人格权扩展为保护人身权和人格利益。这一具体准确的界定使得我国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有了明确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8日颁布的法释[2001]7号《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解释》,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一)侵害他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给他人造成精神损害的;
二)侵犯监护身份权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给监护人造成精神损害的;
三)侵害死者人格权或非法利用、侵害遗体、遗骨给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
四)灭失或毁损他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而造成精神损害。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成员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里的损害赔偿既包括物质损害赔偿,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只有符合以上范围情形的当事人才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反之,不符合以上范围情形的则不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交通事故中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问题。我国法律虽无具体规定,但当事人可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并由法院酌情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身体权、健康权和生命权侵害。受害人和死者近亲属可提出赔偿要求,但请求权不得让与或继承。近亲属包括配偶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司法解释中关于非刑事司法赔偿的规定,其中错误执行案件占比高达60%,违法保全也占据相当比例。司法解释对错误执行和违法保全进行了明确规范,并首次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精神损害的,需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