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包人的过错责任情形
一般情况下,工程发生质量问题,主要是由施工单位承担责任,但是仔细研究《合同法》及《建筑法》等相关规定,笔者注意到,在下列情形下,发包人也应当承当相应的过错责任:
第一,提供的设计存在缺陷,或者擅自要求施工单位变更设计;
第二,提供或者指定购买的建筑材料、配件、设备等不符合强制标准;
第三,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等;
第四,直接指定分包。
二、发包人承担的违约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283条、284条以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第12条等规定,发包人应当承担不履行、不适当履行或迟延履行的违约责任,也就是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的责任,承包人可以顺延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提供、窝工等损失。
另外,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第13条的规定,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后,又以使用部分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主张权利的,不予支持。
三、发包人就质量承担责任后,承包人是否还应当承担责任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及《建设工程管理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判断施工方是否存在过错:
第一,承包人明知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设计有问题或者在建设施工中发现设计文件和图纸有差错,而没有及时提供意见和建议,并继续进行施工的;
第二,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材料、配件、设备和商品混泥土等未进行检验,或进行检验不合格仍予以使用的;
第三,对建设单位提出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降低工程质量要求,承包人不予拒绝,而进行施工的。
只要承包人有上述过错情形,那么在发包人承担责任的同时,承包人也应当承当相应的过错责任。
四、因发包方违约,承包人解除合同时能否主张可得利益
就该观点,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就连最高院内部都意见不同意。但倾向性观点认为,对于因发包人单方解除给施工方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应当予以支持。根据学界通说,可得利益损失包括三原则,即可预见原则、减损原则和损益相当原则。
可预见原则的判断可以从发包人在签订合同时就应当预见到合同解除时可能给承包人造成的损失出发,该损失实际包括了承包方在解除合同后撤场后产生的一系列损失,包括机械设备租赁费、进出场费、人工费等直接损失,也包括合同履行完毕后,承包人可以获得利润损失。
减损规则判断,要求承包人在接到发包人解除合同的通知后,应当对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材料、人工、设备等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现场材料流失、停工、窝工的发生,机械设备的损害;由于施工合同的解除,承包人几乎不可能获益,因此,损益相抵原则几乎没有适用的余地。对于承包人来说,可得利益损失主要为经营性利润损失,具体可由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
建设工程合同中存在的多种不对等问题及其影响。包括招标文件内容设置的不对等、合同担保的不对等、合同违约条款设置的不对等、合同时间条款约定不详细、合同用语不规范或漏项以及合同计价方式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合同主体责任权利关系的不平衡,影响
转包合同的法律性质与结算工程款的问题。转包合同是承包人之间签订的一种合同,实质为承包权的转让行为。文章主要讨论了转包合同无效后,涉及发包人、承包人和转承包人三方主体在工程款结算方面的关系。文章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三方权益,采取
建筑工程施工中工人受伤的赔偿责任问题。工人受伤后可以向实际施工人、分包人和发包人追偿。如果实际施工人无力或拒绝赔偿,受伤的工人还可以向其他相关方追偿。赔偿责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谁有经济能力,谁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工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最大的赔偿金额
建设工程承包人的责任,包括按时进入施工现场、接受发包人监督、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达到合同约定标准和催告未付款的发包人等方面。承包人需完成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遵守合同约定,如因施工原因造成质量问题需承担相应责任。若发包人未按期付款,承包人有权催告并采取措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