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南海工程建设局(以下简称建设局)
被告:惠兴矿业(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矿业公司)
1990年12月28日,珠海市**区建材开发公司与**惠记(单氏)建筑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记)在珠海市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合作范围是承建海上防波堤,开采和销售自产的建筑石料。根据此协议,**惠记的子公司矿业公司与建设局于1992年1月30日在珠海签订了防波堤沙石方运输工程合同书,约定珠海市桂山岛避风港2号防波堤沙石方工程由建设局运输施工。
根据合同约定,矿业公司负责供应沙石和装船,建设局负责运输施工。矿业公司应保证每天供沙和装船4,000立方米,按船板收方计算,每立方米沙石港币10元,并按时支付结算的工程款项。工程期限从1992年2月25日起至1993年6月25日止。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矿业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项,导致建设局无法购买油料、支付工人生活费用及其他费用,最终于6月20日停工退场。
海事法院认为,矿业公司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行为。因此,海事法院判决矿业公司向建设局支付工程款及误工费,并解除合同。
二审法院维持了海事法院的判决。
根据法院的判决,矿业公司应根据合同约定支付建设局的工程款及误工费。此案也提醒了各方在合同签订时应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以避免纠纷的发生。
一起工程合同纠纷案件,原告霍某作为个体户经营金属制品厂,承包了被告一李某从被告二处承包的土建工程项目。原告按约定完成施工并通过验收,但被告一仅支付了部分工程款,仍欠xxxxxx元。原告认为被告二与被告一之间存在非法转包分包关系,要求两被告对欠款及利息
建设工程合同中存在的多种不对等问题及其影响。包括招标文件内容设置的不对等、合同担保的不对等、合同违约条款设置的不对等、合同时间条款约定不详细、合同用语不规范或漏项以及合同计价方式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合同主体责任权利关系的不平衡,影响
转包合同的法律性质与结算工程款的问题。转包合同是承包人之间签订的一种合同,实质为承包权的转让行为。文章主要讨论了转包合同无效后,涉及发包人、承包人和转承包人三方主体在工程款结算方面的关系。文章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三方权益,采取
建筑工程施工中工人受伤的赔偿责任问题。工人受伤后可以向实际施工人、分包人和发包人追偿。如果实际施工人无力或拒绝赔偿,受伤的工人还可以向其他相关方追偿。赔偿责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谁有经济能力,谁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工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最大的赔偿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