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自行车交通肇事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被告人刘某因骑助力自行车撞死行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被要求赔偿死者家属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共计25万元。刘某尚未表明是否上诉。
据了解,法院根据原告起诉要求赔偿33万元的基础上,按照赔偿标准进行计算,并根据交管部门的责任认定,最终确定了刘某的赔偿数额为25万元。
事发当天早晨6点左右,刘某骑着助力自行车回家。当他行驶到昌平区昌百路张各庄大桥处时,遇到了退休不久的张师傅和另一位老人在马路上散步。由于疲劳驾驶和天亮得晚视线不好,刘某没有及时发现前方有行人,导致发生了撞人事故。张师傅被撞倒后头部重重地磕到了马路上,送医后被诊断为脑损伤,经过11天的抢救无效后不幸去世。
经昌平区交通队的责任认定,刘某负有事故的主要责任,而张师傅行走的地点超过了规定的离路边一米的距离,负有次要责任。
根据新交通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应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进行赔偿。然而,对于自行车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新交通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目前,所有保险公司也没有提供自行车第三者责任险的业务,因此,如果这起自行车交通肇事案的判决生效,25万元的赔偿款将由刘某个人承担。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介绍了酒驾的法律禁止性规定和事故后的民事赔偿处理依据,包括受害人的赔偿内容、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赔偿范围的具体内容。酒后驾车事故的精神损失费计算中,侵权人的过错是重要参考因素。
交通事故后缺乏损害赔偿资金与能否继续开车的问题。对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即使肇事者没有钱赔偿,只要驾驶证未被吊销仍可开车。对于伤害事故赔偿涉及的问题如轻伤的民事赔偿责任、涉嫌交通肇事罪时的法律风险等做了详细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和
交通事故中责任主体所拥有的诉讼权利及相关证据类型。当发生交通事故并承担主要责任时,当事人可根据法律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证据类型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在处理事故时,鉴定结论和勘验检查笔录对于确定责任和赔偿至关重要。
车祸后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哪些人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包括行人、乘车人以及车辆驾驶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