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知假买假行为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但仍然适用一般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相关原则进行保护。同时,出售假冒商品的一方也应承担相应责任。然而,如果知假买假行为同时构成敲诈勒索等其他行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016年,工商总局发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该条例共有70条规定,其中第二条的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条例提到:“金融消费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 这一关于“适用对象”的界定被认为意味着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将不再受到《消法》的保护。
1. 知假买假与敲诈勒索
判定知假买假者的索赔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的前提是确定其所购商品是否真的是“假”的。如果经过相关部门确认该商品为假,根据新《消法》中“退一赔三”和《食品安全法》中“退一赔十”的相关规定,知假买假者要求依法获得相应赔偿是正常且合法的维权行为。但如果商品本身并非假货,索赔人故意采取其他手段,比如购买商品后恶意调包顶替,或者在购买前将有问题的商品藏在商家某处,事后再花钱购买以此索赔,这类行为涉嫌敲诈勒索。
2. 知假买假与消保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通过惩罚性赔偿金来鼓励消费者与欺诈行为的假货进行斗争,以实现公平价值和秩序价值。
《消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规定,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3倍。”
以上是关于知假买假是否受消法保护的相关内容。职业打假者只要不进行消费欺诈行为,他们的打假活动对社会整体效果是有益的。否定职业打假的合法性最终将最大受益的群体是制假者和销假者,这将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继续泛滥,对社会不利。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访问手心律师网进行咨询。
销售假冒商品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法律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制裁。销售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产品的经营者需承担多种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损失和罚款等。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医院就医是否构成消费行为的争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医行为被视为生活消费,包括物质和精神消费,消费客体是商品和服务,消费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就医主体包括公民个人和进行生活消费的单位。虽然就医是被动接受的行为,但只要其有偿获得的商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具体包括欺诈或胁迫手段订立条款、恶意串通损害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加重对方责任排除权利、造成人身损害免责条款无效以及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无效格式条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