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工程委托审价,必然牵涉到当事人配合审价部门工作的问题。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件,就是在仲裁庭选定审价部门后,审价部门召集了一次审价预备会议。在会上当事人就到底由谁提供施工图纸、以及部分函件真实性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而审价部门最终也只能凭感觉向各方当事人分配工作,将本应在庭上解决的证据采信问题、工程资料保管责任问题挪到了庭外,使审价部门吃力地充当了法官或仲裁员。
因此对于当事人如何配合审价,应当在庭上予以明确。这里主要包括两个程序:
1、质证。
在审价中,如何审价部门仅对针对工程现场,根据相关定额进行审价,或许不需要在审价前进行证据质证。但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审价部门会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涉案资料,如施工图、竣工图、零工单、材料款确认书、人工机械单价确认表、工程设计变更指令等等。如果这些证据不进行审价前质证,一旦在审价中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审价部门可能无所适从。
举个例子,在一次审价中,施工单位拿出一份建设单位出具的《补偿款证明》,这证明明确:应建设单位指令,施工单位拆除某部分临时设施,并重新施工。而建设单位同意补偿施工单位返工损失人民币100万元。但这份证明却是一份没有签章的复印件。审价部门认为:这份证明虽然没有效力,但十分合理,因此将其计入工程总价。对此,施工单位认为:当时的确商量过后补偿问题,但并未最终确定金额。因此,确认补偿款为100万元并不公平。
因此,审价前进行证据质证十分必要。审价前进行质证,可以使审价部门在使用涉案资料时有其依据,而不是跟着感觉走。笔者甚至认为,对于重大、复杂的工程,完全可以进行审价中的听证。也就是一旦一方当事人在审价中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以在法庭或仲裁庭的主持下举行听证。
2、举证
在审价也存在一个举证的问题,也就是到底由谁负有责任提供相关审价资料。笔者认为从形式上应当由法庭或仲裁庭、审价部门、各方当事人以开庭形式举证责任。确定举证责任的原则大概有两个:一是谁要求审价谁举证;二是按合同、法律确定举证责任。
比如,如果在没有确认工程决算书的情况下,施工单位要求通过审价确定工程款,则施工单位应该负有举证责任;如果当事人已经确认工程决算书,但建设单位认为工程决算书有不实或违法之处而要求通过审价确认工程款,则建设单位负有举证责任。若负有举证责任方无法举证,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又比如,如果按照合同、法律能够明确工程资料保管的责任,则保管方应负有提供资料的义务。若保管方无法提供造成审价部门只能按现场和定额审价,其法律风险也只能由保管方承担
经济合同印花税的种类及计算方法。不同种类的合同,如购销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建筑工程合同等,其印花税计算方法各异。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印花税的征收范围采用列举方式,未列举的合同或凭证无需贴花。
建筑工程保险的定义、特征。建筑工程保险是以土木建筑工程为承保对象的保险形式,主要承担建设过程中风险导致的物质损失和费用损失。其特征包括承保风险的特殊性、风险保障的综合性、被保险人的广泛性以及费率的特殊性。
关于非法转包合同的效力问题。法律明确规定,承包单位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或肢解后以分包名义转包。非法转包合同无效,违法转包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涉及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施工总承包单位的行为等都会受到影响。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不合格的法律处理。监测机构发现工程质量不合格时需上报建设主管部门。房屋交付前需经验收合格,如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得交付使用。购房人在交付使用后若认为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重新核验,如确属不合格,购房人有权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