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的请求必须先确认国家机关及司法机关职权行为的违法性,否则无法进入赔偿程序。然而,现行《国家赔偿法》只对确认问题作了两个简单的规定,即赔偿义务机关应当给予赔偿的情形和被要求机关不予确认时的申诉权。这些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解决确认主体、程序、期限等具体问题,导致赔偿请求难以实现,使国家赔偿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权利。
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国家赔偿的确认制度,但并未明确确认的具体程序。然而,确认程序的性质和内容对于实现公正和效率至关重要。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实体法的有效实施依赖于程序法的力量。任何法律的核心价值是公正和效率,缺乏效率的公正只是暂时的公正,无法实现真正的公正价值。目前赔偿义务机关直接受理赔偿申请,并根据当事人提供和查明的证据进行确认和处理,这导致确认和处理合二为一,缺乏公正性。这种将确认程序纳入赔偿处理程序并由自己确认的做法,违背了程序正义原则,使大多数因违法行为受害的人无法获得国家赔偿。
对侦察机关、检察机关和监狱管理职权机关违法行为的确认缺乏具体的司法程序,规定过于简单,无法操作。
《关于审理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实施对国家赔偿责任判错制度的重要意义。新规定扩充了确认程序的功能,允许个人或团体在没有正式纠正误判的情况下寻求司法救济。同时,新规定加强救济手段的要求,并明确了违法行为的标准。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国家
国家赔偿案件的审判监督程序。包括申请再审的流程、国家赔偿的定义和责任主体、申诉程序至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的规定、赔偿委员会重新审查和决定赔偿的流程、检察机关的监督以及立案程序和审查立案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在领取国家赔偿款后,如判决不服,可申请再审。
国家赔偿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中暴露出赔偿程序原则性过强、赔偿义务机关约束不够等问题。为此,需要修改国家赔偿法,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国
国家赔偿程序的构成,包括依法确认、先行处理、复议、赔偿诉讼或决定程序等部分。其中,确认程序是当事人获得赔偿的障碍,存在程序不科学、机关逃避责任等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变迁史以及修改修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