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公私混合法性质。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为人的惩罚来维护社会利益,是国家为自身需要而作出的强制性干预结果,体现了惩罚性赔偿的公法性。然而,惩罚性赔偿也包含为受害人提供慰籍性救济的一面,体现了其私法性。
认定是否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基础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的高低主要从行为人主观过错程度和是否希望或预见可能发生损害后果而未能避免两方面来确定。
惩罚性赔偿是严厉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其用意在于涉及责任人的精神痛苦,即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对责任人财产施加损失以达到惩罚之功效。与补偿性民事责任形式相比,惩罚性赔偿的严厉性程度更高。
惩罚性赔偿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行为类型、赔偿金额或计算方法,并且法律条文必须清晰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消费者是请求权的权利主体,经营者是惩罚性赔偿金的义务主体,其它人不能成为惩罚性赔偿的主体。
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如果支付的代价所得到的商品或服务是不真实的或质量有瑕疵的,消费者本身就受到了损害,包括物质损失、精神损害以及其他无形的精神损害。
如果消费者没有提出该要求,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追究经营者双倍赔偿的责任。
目前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还不完善,很多侵权事件最终通过诉讼解决,但赔偿数额明显低于原告诉求,对被告来说,制裁力度不足,难以阻止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有效制裁违法行为,减少恶性侵权行为的发生。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对那些无视消费者安全、无视社会利益的厂家判处惩罚性赔偿金,有利于惩恶扬善,恢复社会公正。
中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适用于狭义的消费关系,不包括为生产性消费需求而购买的情况。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下,需要调整法律规定,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整体和谐。
中国法属于大陆法系,传统赔偿制度采用同质补偿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英美法系国家的交往不断密切,需要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国消费者和受害人的利益。
赡养扶助问题中常见的几种情况并解释了对应的处理方式。包括女儿出嫁后不赡养、父母再婚后不赡养、分家不公平不赡养、不照料晚辈不赡养以及不继承遗产不赡养等问题的处理办法。对于这些问题,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让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因
新《婚姻法》实施后引发的一系列新案例。随着新法的颁布,许多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案件浮出水面,如私生子的抚养责任、离婚时的过错赔偿等。新《婚姻法》中涉及的新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显示出法制时代的到来。
惩罚性赔偿的定义、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惩罚性赔偿是当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时,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的赔偿金额,最高为购买价款的三倍。欺诈行为包括质量欺诈、价格欺诈和数额欺诈等。适用惩罚性赔偿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实施了损害受害人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当生产或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失时,消费者可主张赔偿损失及惩罚性赔偿。同时,对于食品安全纠纷的处罚和赔偿,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赔偿实际损失、支付价款十倍赔偿金,以及经营者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