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婚姻法规 > 婚姻法解读 > 探究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与作用

探究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与作用

时间:2024-05-13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9251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

1、公私混合法性质

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公私混合法性质。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为人的惩罚来维护社会利益,是国家为自身需要而作出的强制性干预结果,体现了惩罚性赔偿的公法性。然而,惩罚性赔偿也包含为受害人提供慰籍性救济的一面,体现了其私法性。

2、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

认定是否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基础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的高低主要从行为人主观过错程度和是否希望或预见可能发生损害后果而未能避免两方面来确定。

3、严厉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

惩罚性赔偿是严厉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其用意在于涉及责任人的精神痛苦,即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对责任人财产施加损失以达到惩罚之功效。与补偿性民事责任形式相比,惩罚性赔偿的严厉性程度更高。

4、法律明确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

惩罚性赔偿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行为类型、赔偿金额或计算方法,并且法律条文必须清晰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应具备条件

第一,适用惩罚性赔偿金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经营者和消费者。

消费者是请求权的权利主体,经营者是惩罚性赔偿金的义务主体,其它人不能成为惩罚性赔偿的主体。

第二,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第三,惩罚性赔偿以消费者有实际损失为要件。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如果支付的代价所得到的商品或服务是不真实的或质量有瑕疵的,消费者本身就受到了损害,包括物质损失、精神损害以及其他无形的精神损害。

第四,必须由受欺诈的消费者提出双倍赔偿的要求。

如果消费者没有提出该要求,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追究经营者双倍赔偿的责任。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一、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有效制裁违法行为,减少恶性侵权行为的发生。

目前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还不完善,很多侵权事件最终通过诉讼解决,但赔偿数额明显低于原告诉求,对被告来说,制裁力度不足,难以阻止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有效制裁违法行为,减少恶性侵权行为的发生。

第二,中国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主观上采取轻率、漠视态度侵害他人者给予惩罚性赔偿,有利于对加害人的惩罚,对受害人给予抚慰,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对那些无视消费者安全、无视社会利益的厂家判处惩罚性赔偿金,有利于惩恶扬善,恢复社会公正。

第三,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适用于狭义的消费关系,不包括为生产性消费需求而购买的情况。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下,需要调整法律规定,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整体和谐。

第四,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有利于中国法制与外国有关法制接轨。

中国法属于大陆法系,传统赔偿制度采用同质补偿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英美法系国家的交往不断密切,需要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国消费者和受害人的利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关于婚前医学检查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关于婚前医学检查的规定。该法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应包括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及有关精神病的检查,旨在确保结婚和生育的健康。指定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淋病、梅毒等。对于严重遗传性疾病和精神病,如果一方患有这些疾病且难以治愈,则

  • 损害赔偿的基本性质在于补偿

    损害赔偿的基本性质为一种补偿性质的法律责任,其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保护受害人权益。损害赔偿原则上不具有惩罚性,强调通过赔偿使受害人恢复受损状态。除法律规定不可赔偿的损害外,其他损害都应得到赔偿。特殊情况下,法律会规定适用惩罚性赔偿金以

  • 夫妻扶养义务的实现方式

    夫妻扶养义务的实现方式、解决途径与刑事责任。当夫妻一方因生活困难等原因需要扶养时,有权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发生争议时,可通过人民调解组织或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若一方拒不履行扶养义务,情节严重可能构成遗弃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刑事责任不免除其继续承担

  • 什么是形式婚姻?

    形式婚姻的定义、特点以及法律问题。形式婚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名义上的夫妻身份,缺乏实质内容,常见于达到特定目的后离婚。形式婚姻有多种类型,包括对外隐婚等。只要男女双方合法登记,形式婚姻受法律保护。但如果没有合法登记,即使对外表现为夫妻,也只是非法

  •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及保护措施
  • 男女平等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重要性
  • 共同协商原则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