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律师在接受患者及患者家属委托之前,通常会面临确定诉讼策略的问题。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律师有时会建议当事人选择医疗过错赔偿而不是医疗事故赔偿。这主要是因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存在一些缺陷,导致赔偿项目和数额存在不足之处。以下是一些具体问题: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医疗事故赔偿的十一个项目中并没有包括死亡赔偿金。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时,可以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陪护费。然而,该条例并没有规定残疾护理费,也没有考虑到患者出院后是否需要护理以及护理的程度。这在实际情况中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需求,然而该条例却没有给予相应的保障。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来计算。对于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对于导致患者残疾的情况,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由于该条例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的数额非常低,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的规定,在确定具体赔偿时,应当考虑医疗过失在医疗事故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以及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规定,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完全、主要、次要、轻微责任,相应的民事责任为损失额的100%、75%、50%、25%。因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直接将自然科学的原因力取代了民法的因果关系。这意味着患者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自身的疾病而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7条的规定,在确定具体赔偿时,应当考虑医疗事故等级。然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将医疗事故的伤残等级与《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分级》相比较,发现医疗事故的伤残等级普遍偏小。
主观性病历可以分析出医生的主观分析判断活动,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是否有过错,只能在主观性病历中得到反映。然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患者无权复制这些病历,这不仅剥夺了患者的知情权,也为医疗机构篡改病历提供了方便。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这将鉴定结论权威化、神圣化,超越了法律的规定。然而,根据民事证据规则,在没有经过证据质证前,任何证据都不能作为案件的证据使用。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这一规定与《民法通则》相违背。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时,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确立的对侵权行为造成损害予以救济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社会对人权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因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民法通则》的规定相抵触。
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同的是,选择医疗过错赔偿所依据的赔偿标准与其他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是一致的,更有利于保障患者的权益。北京市高院针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不足,规定了在计算医疗损害赔偿中对必要的营养费以及因确需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的数额,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定。
陕西省汉阴县人民法院处理的一起丈夫虐待妻子导致受伤并要求赔偿的案件。丁勇多次与妻子龚丽发生纠纷并导致她受伤,法院认定丁勇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但同时也认为龚丽存在一定过错,需承担相应责任。最终,法院判决丁勇赔偿龚丽医疗费用和伤残赔偿金共计5100
医疗纠纷的调解程序。首先介绍了诉前调解的步骤,包括患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或专科医生后提出索赔要求的方式。若医院承认过错,双方可协商赔偿并签订协议;若不承认,则患者应提起诉讼。接着介绍了医疗纠纷的诉讼程序,包括起诉时的索赔数额把握、申请法院调取病历和进行
医疗过错程度分析案例中责任的认定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医疗损害责任属于用人单位责任,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医疗机构的赔偿义务是一种替代责任,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之间不存在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在认定医方过失时,需要考虑医疗的紧急性与医疗尝试对
北京某医院因医疗过错导致新生儿患三级伤残的纠纷。杨女士在该医院分娩时,因医院催产素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新生儿出生缺氧并患有多种疾病。经过鉴定和法院审判,医院需承担部分责任并赔偿患方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共计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