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施工合同中的垫资
目前建筑市场供大于求,建设方为了转嫁资金缺口,强行要求施工方垫资承包;同时,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以垫资作为不公平竞争手段。
我国法律对垫资承包问题没有禁止,但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于1996年6月4日发布的通知规定,任何建设单位都不得以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承包作为招标条件,施工单位也不得以垫资承包作为竞争手段承揽工程。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垫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
在实践中,垫资承包非常普遍,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工建设的项目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
垫资合同是指建设工程的承、发包双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明确约定,建设单位不预付工程款,而由施工单位自带资金先行施工,工程实施到一定阶段或程度时,再由建设单位分期分批地给付施工单位工程款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垫资合同的签订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是在签订建筑施工合同的同时,另外签订一份补充协议,明确约定施工单位的垫资义务。这样可以通过正式的标准合同应付行政检查,同时通过补充协议限制发包方的资金投入。在诉讼发生时,发包方通常会以补充协议进行抗辩。
垫资合同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和强制性规定。
虽然行政规章中禁止将垫付工程款作为合同条款,但行政规章的效力较低,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只要合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就不违法,就应当受到保护。
只要垫资合同充分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是双方自愿实施的行为,就应当予以充分的尊重。实际上,工程带资、垫资是发包人、承包人双方的合意,并通过合法方式实施。
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立法也允许承包人垫付涉及建设工程的款项。在我国允许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带资承包工程的情况下,垫资条款应当被确认为有效。因此,垫资合同的条款一般应被认定为有效,施工方未按约垫付工程款构成违约。
建筑工程款的诉讼时效及结算方式。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中国采用的工程结算方式包括按月结算、竣工后一次结算、分段结算、目标结算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结算方式。涉及备料款的预付、扣还及违约责任等也做了详细规定。
关于工程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项目信息、双方职责、物资供应、工程款结算方式以及施工与设计变更等方面。合同中明确了甲方和乙方的职责,物资供应方式和工程款结算方式等细节,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达到质量要求。
工程未完工时工程施工费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合同被认定为无效的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方式。根据法律规定,承包人只有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有资格主张工程款。针对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承包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中断诉讼时效以保障自身权益。
司法解释第一部分“关于施工合同的效力”第1条“合同无效的情形”第(三)款规定:“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的,”施工合同无效。这是把上述三部法律的相关规定融为一体的新规定,也是处理司法实践中因违反《招标投标法》导致施工合同无效的一个突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