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一般指驾驶人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故意驾驶或遗弃车辆逃离现场并隐藏的行为,以逃避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属于情节加重犯,其刑罚较为严重。
根据刑法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行为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交通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肇事逃逸行为属于情节加重犯,刑罚较为严厉。
通常情况下,交通肇事罪构成需要至少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伤。然而,根据司法解释,若肇事者致使一人以上重伤,并负主要或全部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也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对于构成犯罪的情况,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若肇事者积极赔偿损失,可能会获得较轻的刑罚。
判断肇事逃逸行为是否成立,需要考虑主观和客观要件:
1. 主观要件:即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采取的行为。包括逃避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的追究。若没有法定事由或正当理由离开事故现场,应推定为逃避法律追究。
2. 客观要件:即在接受公安机关处理之前,驾驶肇事车辆或遗弃肇事车辆后逃离现场。一般情况下,逃离事故现场即可成立。事故现场不仅包括交通事故发生地,还包括与事故发生地有紧密联系的空间,如警方指定的等候处理地点等。在判断是否属于逃离事故现场时,应特别注意逃逸行为与肇事行为在时空上的连贯性。若肇事者在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定义务后逃离现场,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综上所述,肇事逃逸行为已经构成事实,即使自首也无法改变其逃逸的性质。一般情况下,肇事逃逸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若您对法律问题仍有疑问,可咨询专业律师获取帮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处罚。该罪行涉及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的事故,包括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情形。处罚根据情节不同分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以及逃逸等恶劣情节的处罚。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的定罪处罚,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十七条,如果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没有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并要求赔偿或支付保险金,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且不退还保险费。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肇事逃逸自首时间没有具体规定,既可以是犯罪事实发觉以前,也可以是犯罪事实被察觉之后。关键在于犯罪分子须自动投案。但是犯罪人投案自首的时间早晚,说明其悔悟时间的早晚。同时也说明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的持续状态长短。认定自首行为当中比较重要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