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破产重整过程中,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如下:首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然后清偿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医疗、伤残补助和抚恤费用,以及应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最后清偿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应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破产重整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庭内重组程序。一旦法院受理了破产重整申请,其他所有的诉讼程序都将中止执行,欠债权人的债务可以暂时不予偿还,担保债权人对担保物的执行也将暂停。
破产重整具有市场化的特征,提出重整申请的主体多元化。根据新破产法的规定,不仅债务人和债权人可以提出重整申请,债务人的股东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提出重整申请。新破产法还引入了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以促进重整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客观,充分保障破产债权人的利益。
债务人可以灵活运用重整程序允许的多种措施,以达到恢复经营能力、清偿债务和重组再生的目的。例如,债务人可以采取延期偿还或减免债务的方式,无偿转让股份,核减或增加公司注册资本,将债权转化为股份,向特定对象定向发行新股或公司债券,转让营业和资产等方法。
此外,破产重整还具有多样灵活的重整方式。
破产和解和破产重整都是强制性的集体程序,表决原则都是以多数通过为原则,并且一旦通过和解协议或重整计划,对全体债权人都具有约束力。两者都需要法院的批准才能生效,都能使破产债务人免受破产清算,但债权人会承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然而,破产和解和破产重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破产和解的目的是消极地避免债务人受到破产宣告或破产分配的结果。而破产重整的目的是积极拯救,特别是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债务人,可以防止破产造成的失业和资源浪费,减少社会震荡。
破产和解适用于自然人、法人和合伙等各种主体。而破产重整主要适用于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债务人和具有再建价值的企业。
破产和解只能由债务人申请,债权人不能提出申请,法院也不能依职权开始和解程序。而破产重整的申请人范围更广泛,不仅债务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股东也可以提出申请。
根据各国的和解制度,和解协议经法院认可后,只对无担保的债权人产生效力,对其他权利人一般不生效。而破产重整则不同,对所有债权人,包括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都具有效力。担保权人不能依一般的民事程序行使担保物权,必须按照重整计划的规定申报债权并参加重整程序,其担保物权的行使或债权的受偿必须依法进行。此外,重整程序的成本和时间也比和解程序更高。
根据法律规定,破产重整过程中,员工没有额外的补偿,但会发放员工亏欠的工资和抚恤费用等。由于破产重整企业仍然存在,劳动合同继续有效。
国有企业裁员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出现严重经营困难、经营方式调整或破产重整等情形下,可以进行裁员。裁员条件需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裁员顺序有优先留用人员。国有企业裁员需遵循提前说明情况、提出方案、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等程序。
破产重整的具体步骤。首先确定重整事由,然后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提出重整申请。法院审查申请后会进行公告并指定管理人。之后通知已知的债权人并通过公告通知未知的债权人,并确定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的时间和地点。申报和审查债权后召开会议并重新委托管理债务人的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旧法存在局限性和不足,经过修订形成了新法。新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并引入重整制度,使破产法成为企业复兴的法律工具。旧有破产含义已随时代变迁,现代定义更强调无力清偿债务的状态而非法律后
共益债务的法律规定和执行情况。共益债务是为破产债权人共同利益产生的债务。《破产法》未明确其规定。重整计划执行由债务人负责,监督期内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需向管理人报告。重整计划对债务人和全体债权人均有约束力,执行完毕后债权人可按重整计划规定的条件行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