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证言是指证人根据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属于证据。其中,证据的种类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以及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然而,这些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在对证人证言进行认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证人证言的来源是否合法。对证据的能力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具备准入资格。特别要重视自愿性原则,即要考察证人是否自愿作证,而非被公安人员采取逼供、诱供、欺骗等非自愿方法取得证言。非自愿取得的证言属于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这是因为言词证据易变化、易受取证方式影响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注意审查证人与被告人或案件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利害关系。对于证人与被告人或案件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所作出的证言,其证明力是有限的,不能单独作为证据使用,必须有其他证据进行补强。
三、考虑证人作证时是否受到外界不良影响。需要考虑证人是否受到威胁、引诱等,以及证人的品格是否良好,是否有劣迹等因素。这些因素需要综合考虑,以判断证言的真实性。
四、注意言词证据之间合理矛盾的存在。如果多个证人之间、证人与被告人或被害人之间在同一事件的任何细节的回忆和描述都相当一致,这是不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尤其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因此,在许多案件中,常常会出现多个言词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有时甚至矛盾较大。例如,对于同一辆车的回忆,有人说是红色,有人说是绿色。然而,只要能证明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确实存在这样一辆车,并且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这样的证据同样可以达到证明的标准。实际上,这种存在矛盾的言词证据反而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可以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的相关程序和规定,包括判决、裁定、上诉、申诉等方面的内容。整个文章的法律程序严格
刑事案件二审的流程,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以及评议、判决和宣判等环节。开庭时,审判长会宣布案由、组成人员名单等,并告知当事人权利。法庭调查是二审的核心,会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调查核对。法庭辩论阶段,辩护人有权进行辩护。最后,合议
张玮玮起诉留恋山庄一案中,原告起诉书中被告名称错误的问题。对于是否应驳回原告起诉存在分歧。作者支持第二种意见,认为法院应行使释明权,建议原告更改被告名称。若原告同意更改,则案件应继续审理;若拒绝,则裁定驳回起诉。这是基于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便于当事人
律师在审判阶段会见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事宜。律师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并详细审查案件材料,总结案件的疑点和难点,与被告人沟通并核实案件事实。同时,律师需告知被告人庭审过程和辩护技巧。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时即有权委托辩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