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先后加入了多个刑事法国际公约,并承诺履行国际公约中规定的犯罪引渡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条的规定,我国在承担国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并适用本法。
自1993年以来,我国与泰国、白俄罗斯、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11个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为了满足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需求,为引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方便打击犯罪,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引渡法纳入了立法规划。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准备,立法部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规划,开始起草引渡法草案,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将该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审议过程中,涉及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引渡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了供立法机关在制定引渡法过程中参考,本文对相关引渡理论进行了探讨。
我国的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以基本法律为框架,以法律法规为网络而建立。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引渡法的性质和地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需要明确界定,这涉及到立法权的归属问题。
1. 平等互惠原则:引渡关系应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2. 国家利益原则:在引渡过程中,应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 适用本国法原则:引渡案件适用我国法律进行处理。
4. 双重犯罪原则:引渡要求犯罪行为在引渡国和请求国都构成犯罪。
5. 双重审查原则:引渡决定应经过引渡国和请求国的双重审查。
6.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引渡国可以选择引渡犯罪嫌疑人或自行起诉。
7.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不引渡涉及政治犯罪的嫌疑人。
8. 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不引渡我国公民。
9. 一事不再理原则:已经审理过的案件不得再次引渡。
10. 特定性原则:引渡案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定处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引渡法回避了死刑不引渡的原则,因此在我国引渡法中并未包含此原则,尽管在国际上这是一种普遍遵循的原则。
我国法律对于外国人犯罪的规定。包括外交代表刑事管辖豁免、涉外刑事案件的处理、领域外外国人对我国国家和公民犯罪的处理以及根据国际条约行使刑事管辖权的案件等方面。对于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行为,外国人在受到外国审判后,仍可根据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已受刑罚
中国旅馆业对外国人的住宿登记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国旅馆住宿时,旅馆需进行登记并报送信息至公安机关。住宿登记的目的是确保外国人的住宿情况被及时掌握和监管,维护社会治安和保障公共安全。旅馆和外国人都需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确保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主管机关对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处理情形。主管机关在收到请求后,根据相关法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的规定进行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包括协助执行、拒绝协助、提出条件执行、要求补充材料和推迟协助等。同时,文章还简要介绍了刑事公诉的相关知识。
甲国引渡请求的合法性分析,包括其构成要件、人道主义原则下的引渡拒绝、军事犯罪的引渡拒绝等。同时,文章还涉及涉外民事关系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选择适用法律的范围以及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的选择权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