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累犯 > 诈骗罪的法律惩罚

诈骗罪的法律惩罚

时间:2024-04-02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6935
  一、累犯一般会怎么判刑

  根据我国刑法,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

  (一)一般累犯

  1、主观条件: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2、刑度条件:前罪所判刑罚和后罪所判刑罚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3、时间条件: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以内。

  (二)特殊累犯

  1、罪名限制:前罪和后罪必须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

  2、时间无限制:这是不同于一般累犯的很重要的地方。

  3、刑度无限制:只要前后两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都被判处刑罚处罚,就可以构成特殊累犯。

  累犯量刑:

  1、对于所有累犯,均应从重处罚。

  2、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3、累犯不得假释。

  二、累犯可以适用缓刑吗

  根据我国《刑法》第65条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即采取必须从重处罚的原则。确定其刑事责任,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于累犯必须从重处罚。即无论成立一般累犯,还是特别累犯,都必须对其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即适用较重的刑种或较长的刑期。

  (二)从重处罚,是相对于不构成累犯,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言。也即对于累犯的从重处罚,参照的标准,就是在不构成累犯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也有学者认为是“应以不构成累犯的初犯或其它犯罪人为从重处罚的参照标准。

  具体而言,就是当累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与某一不构成累犯者实施的犯罪行为在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方面基本相似的条件下,应比照对不构成累犯者应判处的刑罚再予以从重处罚。”这种看法值得研究。因为犯罪人不同,所犯之罪的具体情况不同,这种与其他犯罪人进行的横向比较下,不可能真正做到公平。

  (三)从重处罚,必须根据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确定其刑罚,不是一律判处法定最高刑。

  由此可见,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

  三、累犯可以取保候审吗

  原则上有累犯嫌疑的人如果取保候审很难保证“不致危害社会”,所以对有累犯嫌疑的人不应该适用取保候审。

  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累犯取保候审的难度较大,一般是不会办理取保候审的。

  明确的规定能找到的有《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六十四条 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应该知道的是,累犯和一般犯罪人有所不同,它是在犯罪已经被判处刑罚后的再次故意犯罪,表明犯罪人具有较为严重的人身危险性。因此,对于累犯一般也是不能同时适用缓刑。要是你对在刑事辩护中累犯是否可以判缓刑还有其他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手心律师网的在线律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贷款诈骗罪的金额标准

    贷款诈骗罪的金额标准、量刑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达到一定金额,如数额较大、巨大或特别巨大,将被认定犯罪。量刑标准根据诈骗数额及情节不同,从拘役到有期徒刑不等,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款或没收财产。贷款诈骗行为只要达到规定的数额即可

  • 累犯前罪执行完毕是否包含附加刑

    我国刑法中关于累犯前罪执行完毕是否包含附加刑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只有当主刑和附加刑都执行完毕时,才能计算时间。同时,文章还涉及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五年内再犯的情况,以及特定犯罪无论何时再犯都被视为累犯的规定。

  • 缓刑是否存在累犯问题?

    我国刑法中关于缓刑与累犯的问题。根据规定,只有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分子才可能构成累犯,而缓刑则不构成累犯。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其累犯期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此外,还特别介绍了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特别累犯的

  • 非法集资的公司员工怎么处罚

    非法集资的公司员工处罚问题。对于未参与非法行为的员工不受处罚,直接管理或责任人、参与犯罪活动的员工则可能涉嫌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前者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及罚款,后者可能会被判刑三年以下并处罚款。单位犯罪将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处罚相关

  • 受到蒙骗进行非法集资是犯罪吗
  • 放高利贷属于什么罪
  • 诈骗罪24万要多少罚金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