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涉外刑事案件时,我国司法机关为了保障侦查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依法对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与一般刑事案件相比,涉外刑事诉讼在采取强制措施时有以下不同之处:
1. 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的批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在采取强制措施的48小时内报告公安部,并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2. 拘留和逮捕强制措施的遵循:采用拘留和逮捕强制措施时,需要遵循我国已参加的《维也纳外交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3. 通知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时限:公安厅、局在对外国人采取强制措施后,应在规定的期限内通知该外国人所属国家的驻华使馆、领事馆。如果双边领事条约明确规定了通知期限,则应在条约规定的期限内通知;如果没有双边领事条约规定,则应根据或参照《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和国际惯例尽快通知,但通知期限不应超过七天。
4. 通知有关外国驻华使、领馆的机关:人民法院对外国人做出司法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决定时,由有关高级人民法院通知有关外国驻华使、领馆;人民检察院对外国人做出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决定时,由有关人民检察院通知有关外国驻华使、领馆。
在被拘捕的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要求通知其家属会见时,我国主管的公安司法机关应及时通知其家属,并允许其近亲属、监护人进行探视和通信。外国驻华外交、领事官员要求探视被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的本国公民时,主管机关应在双边领事条约规定的时限内安排探视,如果没有条约规定,则应尽快安排。如果当事人拒绝其所属国家驻华外交、领事官员的探视,主管机关可以拒绝安排,但应由当事人提出书面意见。探视和通信活动应遵照有关领事条约及《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关于会见在押案犯以及案犯与外界通信的规则》、《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定进行。
在对外国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经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依法扣留其护照,并发给本人扣留护照的证明,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对涉外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及人民法院认定的其他相关犯罪嫌疑人,可以决定限制出境。限制出境的决定应当通报同级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法院决定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时,应当口头或书面通知被限制出境的人,并可以扣留其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在案件审理终结前不得离境。另外,对于必须到庭的证人,可以要求暂缓出境。
中国公民与外国人结婚时的登记地点和相关证件要求。双方需在中国公民户口所在地的指定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并提供各自的户籍证明、护照或其他身份国籍证件、居留证件及婚姻状况证明等文件。同时,特殊人员如现役军人、外交人员等以及与正在服刑的人员不得与外国人结婚。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逮捕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特定情况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时,还讨论了询问证人的程序及其目的,包括向证人了解情况、收集并核实证据等。在审查逮捕过程中,人民检察院还可以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摘要完毕。
涉外当事人身份认证的相关要求和流程。对于境外当事人,需要提供基本情况和主体存在的证明,身份认证需经公证机关证明和驻外使领馆认证。境外法人及其他组织作为原告需提交合法注册登记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律师代理诉讼需委托中国律师。授权委托书需履行公证、认
涉外结婚的限制主体,包括担任特定公职的人员,如现役军人、外交人员、公安人员、机要人员及其掌握重大机密的人员等,以及正在接受劳动教养和服刑的人。法律禁止这些人同外国人结婚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