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错误是指行为人错误地认为犯罪事实存在,实际上犯罪事实并未发生。由于这种错误认识的行为没有造成客观社会危害,因此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在处理上比较容易。
消极的错误是指行为人错误地认为犯罪事实不存在,实际上犯罪事实确实存在。对于这种情况,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事实的错误阻却故意”的原则处理。即当行为人对犯罪事实没有认识时,阻却了故意的成立,减轻了刑事责任。
这种错误可以分为具体的事实错误和抽象的事实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是指两个事实在同一构成要件中,而抽象的事实错误是指两个事实不在同一构成要件中。对于这种错误引起的刑事责任变化,理论界有多种见解:
综上所述,法定的符合说能够很好地对行为的法律价值进行等价的转换。对于具体的事实错误,可以采用法定的符合说。对于抽象的事实错误,应从责任主义的角度出发,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在归责的时候,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个人的责任问题,这才是本来意义的责任主义。根据实际犯罪事实的严重程度和行为人对其认识的情况,可以依轻罪处理或一律依轻罪处罚。
总之,研究事实的错误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处理事实的错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确保刑事责任的公正与合理。
诬告罪和诬告陷害罪的区别,指出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捏造事实让他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文章还介绍了诬告陷害罪的法律规定和认定条件,包括犯罪中止的条件和行为人的主观原因等。
什么是胁从犯以及如何认定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为胁从犯,其在主观上并未完全失去意志自由,仍需对其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认定胁从犯时,应区分其与紧急避险,关键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若受胁迫行为造成的损害大于所保护的利益,则属于
关于犯罪主体是否属于犯罪故意认识内容的观点。该学者认为刑事责任年龄和特殊身份应属于事实性认识的内容,但遭到了商榷。文章指出,对刑事责任年龄和特殊身份的认识不会影响到行为人对犯罪客观事实和其行为自然属性的认识,缺乏认识不能成为阻却行为人犯罪故意和免除其
集体企业中侵犯财产罪的法律规定。过去,合伙企业财产被侵占和挪用的行为往往只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这导致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新的合伙企业法规定了侵占和挪用合伙企业财产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并明确了具体的定罪量刑标准。此外,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应追究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