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第87条 对“刑事立案监督”做出了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 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案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这一规定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是防止和纠正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以劳代刑等现象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于打击犯 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防止罪犯逃避惩罚,维护我国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必将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在此情况下,如何通过立案监督,打击刑事犯罪显得尤为重 要,笔者结合监所检察工作实践,就如何通过立案监督,打击刑事犯罪浅谈几点意见。
一、直接监督
通过履行检察职能,针对监督对象的违法行为直接进行检察监督,这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检察机关运用最多的监督方法。如我们在办理案件时,发现公安机关有遗 漏人犯,及时建议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移送起诉人犯等。这种监督方法直观、简单、易掌握,可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超前监督与跟踪监督相结合
所谓超前监督,即从公安机关受案时进行监督,而不是等公安机关移送案件材料时才开始监督。通常的做法是,对重大、疑难案件采取提前介入公安机关现场勘查, 在了解案情,熟悉证据的同时,履行监督职责。但按照此要求,还不足以解决诸如对受案不立案,立案不处理,处理不依法等问题的监督。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打破“坐等监督”的旧模式,对案件进行跟踪监督,将监督向后延伸,事实不清不捕,捕后撤案,同案在逃,另案处理等案件,不因时过境迁而无人过问,将案件记 录在案,不断监督,发现违法,一追到底,挣脱时间的限制,将“超前”与“跟踪”结合起来,进行全过程监督。
三、个案监督与综合监督相结合
所谓个案监督,就是针对某一个具体案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检察纠正和监督的方法,这是监督的主要方法,但是为了扩大监督的作用,还必须进行综合监督,即对一 系列个案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辅以调查研究,找出执法活动中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提出综合性的纠正意见。[page]
四、借助外力监督
深入开展“检务公开”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和向在押人员发放《法律知识读本》及走访人民群众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监督职能,鼓励他们大胆检举、控告,以便扩大形式立案监督线索来源,打击刑事犯罪。如:2004年看守所干警司某虐待在押人员,我院监所检察部门通过深入在押人员“学习、生活、劳动”三大现场,收到对其控告后,立即组织干警开展立案侦查,并最终使其受到法律追究。
总之,立案监督是一项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的重要措施,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使之在法律监督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行政限制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行政机关对物权施加的约束、直接性质、非惩罚性质、对被限制人的不利性质以及与权利移转的区别等。行政限制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直接约束物权行使的非惩罚性行政行为。行政限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其关注的是物权行使
网上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以及公安局对此的立案条件。包括公开他人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等行为,以及非法跟踪、监视、刺探他人隐私等。同时,根据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公安机关在追查刑事犯罪时需要依法对通信进行检查。
非法行医的法律责任及其涵盖范围。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等方面。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将构成非法行医罪,并受到相应处罚。非法行医罪情节严重包括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传染病传播等情形。违法行医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
母亲涉及刑事犯罪是否会影响其子女的公务员政审结果。母亲的违法行为,特别是被公安局立案侦查或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情况,会对子女的公务员政审造成不利影响。政审涉及多个方面的全面审查,包括家庭成员的政治面貌和犯罪纪录。具体的政审结果需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判断。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