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法和民法总则中,利害关系人是指与因民事法律行为而形成权利义务关系的人之间,或者是与特定的标的物有特殊的关系,该关系可能会影响权利义务的履行与实现,影响标的物的状态,或者标的物对其有影响。例如,在继承法中,继承人、受遗赠人的债权人、债务人,共同经营的合伙人都被视为利害关系人。
利害关系人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利害关系人是相对于行政许可主体、行政许可申请人之外独立的权利主体。他们拥有独立的权益、价值取向以及对自身权利的保护要求,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利害关系人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利害关系人是由法律赋权依法产生的,是法律保护的对象之一。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关系人或第三人不同,利害关系人必须与行政许可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们的存在与行政许可行为的产生和实施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行政许可法》明确了利害关系人的法律地位,并赋予他们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
利害关系人可以在行政许可行为实施前向行政机关进行陈述申辩,表明该行政许可行为可能对自己的权利、义务造成侵害,并请求行政机关不作出或限制条件作出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听取并进行实质性审查。
如果行政机关认为行政许可行为涉及申请人与他人存在利害关系,应当告知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听证申请,并在被告知听证权利后的5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并根据听证笔录作出是否同意行政许可的决定。
当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行政机关撤销该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相应的撤销,并在涉及公共利益或相对人的个人利益而未能撤销时,对利害关系人进行相应的赔偿。
当行政机关存在违法行政许可行为时,利害关系人作为行政主体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如果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综上所述,利害关系人是指与行政行为直接相关并受到其侵害的直接当事人。他们的存在与行政许可行为有内在的联系,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利害关系人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并拥有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
协议离婚后男方不履行抚养费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可以通过一审法院进行教育和警告;若前夫仍不履行,当事人可申请强制执行,包括提取工资、查封财产等方式来强制履行抚养义务。
公益投诉是否适用行政复议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公益投诉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此不能申请行政复议。该法律明确规定了哪些情形可以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主要包括对各类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许可证等决定不服,以及认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情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费用问题以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和范围。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时需按规定缴纳费用,如确有困难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如原告人符合条件、被告人明确等。附带民事诉讼范围仅限于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导致的物
合同无效的执行程序。当合同被判定为无效时,如果涉及财产内容,法院有权强制执行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如房产。但如果仅判决借款合同无效,由于没有实际可执行的财产内容,债权人无法申请强制执行。债权人应在起诉时同时要求返还借款,否则只能另行起诉。根据《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