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污染环境侵权 > 环境侵权的特征分析

环境侵权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3-12-10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8900

环境侵权的特征及分析

一、主体: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与不特定性

环境侵权行为中,加害人与受害人大多具有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乃至不特定性。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行为的加害人往往是具有特殊经济、科技、信息实力和法律地位的公司、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而受害人则多为普通的农民、渔民与市民。这导致了环境侵权行为主体间的平等性与互换性的丧失。

二、对象广泛性与客体多样性

环境侵权行为的对象广泛,涉及到海洋、土壤等多个环境媒介。而受害人不仅限于当代人,有时还会损及后代人。环境侵权行为的客体也多样,包括生命、身体、健康、财产、环境等权益。

三、原因行为:价值双重对立性

环境侵权行为的原因行为具有价值的双重对立性。一方面,环境侵权行为污染环境,损害了人们的权益,应当受到谴责;另一方面,环境侵权行为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具有一定的价值正当性与社会有用性。在处理环境侵权行为时,需要权衡各种利益,确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点。

四、侵害过程:间接性、持续性与复合性

环境侵权行为是一种间接侵权行为,加害人的行为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受害人造成损害。这种间接性导致了环境侵权行为的侵害过程具有持续性与复合性。环境侵害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反复出现的过程,且涉及到多种污染物质的复杂反应与迁移扩散现象。

五、损害结果:潜伏性、滞后性与放大性

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往往具有潜伏性与滞后性,受害人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损害,并且损害结果可能会放大。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类的抵抗能力决定了环境侵权损害的潜伏性与滞后性。某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经过一定时间后,其危害结果会明显放大。

综上所述,环境侵权行为具有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不特定性、对象广泛性、客体多样性、价值双重对立性、间接性、持续性、复合性、潜伏性、滞后性和放大性等特征。对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研究和救济,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特征,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环境侵权法研究

引言

环境侵权法是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它研究的是环境保护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以几部经典著作为基础,对环境侵权法进行深入探讨。

《环境侵权法》

曹明德在他的著作《环境侵权法》中,对环境侵权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系统地介绍了环境侵权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责任承担等问题。该书的第32至34页对环境侵权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王明远的著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对环境侵权的救济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详细解析了环境侵权救济的法律制度,包括救济的途径、程序和补偿标准等。该书的第15至19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

梁慧星的著作《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对环境侵权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民法学说、判例和立法的分析,探讨了环境侵权法的发展趋势和立法原则。该书的第82至83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国际环境法》

亚历山大.基斯的著作《国际环境法》是一部研究国际环境法的经典之作。张若思对该书进行了编译。该书详细介绍了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历程、原则和实践。第363页对国际环境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法》

李艳芳编著的《环境损害赔偿》以及吕忠梅著的《环境法》也是环境侵权法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环境损害赔偿》详细讨论了环境损害的赔偿机制,第238至240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环境法》则对环境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进行了系统介绍,第10页对环境法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述。

《环境法》

原田尚彦的著作《环境法》是一部介绍日本环境法的专著。于敏对该书进行了译作。该书的第1页对日本环境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

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部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侵权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这些著作对于推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环境侵权法院取证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及预防措施。根据修正后的刑法规定,多次盗窃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盗窃行为的特征、认定及司法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预防未成年人盗窃,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

  •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 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分析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

  •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有效性问题
  • 刑罚罚金的标准是多少钱一次
  • 刑罚罚金的减免政策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