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高某开始在胶州市某公司工作,之后双方于2007年11月1日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2006年1月至2011年2月28日。然而,2009年9月7日,高某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公司于2009年12月9日与高某解除了劳动合同,并补偿了高某6351元。双方于2009年12月10日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协议中约定了高某的工资待遇和补偿事宜。
然而,公司未为高某缴纳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期间的社会保险。高某要求公司补缴社会保险费,但遭到公司的拒绝。高某因此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要求确认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期间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公司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
公司在收到应诉通知书后,提出了反诉申请,请求仲裁委员会做出以下裁决:1.认定高某与公司达成的补偿协议无效。2.要求高某返还公司给予的补偿款。3.要求公司按照劳动法规定缴纳高某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在庭审中,公司表示虽然承认高某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期间在公司工作,但公司已经给予了高某合理的补偿,并且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支付了8751元的补偿款,公司认为已经尽到了义务。
仲裁委员会在多次调解无效后,裁决确认高某与公司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公司为高某缴纳社会保险费。对于公司的反诉申请,由于公司已经实际支付了补偿款,并且与高某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仲裁委员会驳回了公司的请求。
公司不服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将案件诉至当地法院。法院认为高某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司无需支付经济补偿。然而,公司自愿给付高某补偿款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且该款项已经实际支付给高某。因此,法院判决确认高某与公司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并驳回了公司的诉讼请求。
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青岛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然而,2010年11月15日,青岛市中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了公司的上诉并维持了一审判决。
公司裁员赔偿标准的内容。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公司裁员时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补偿标准根据劳动者在公司工作的年限确定。详细列举了各种情形下公司需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包括解除劳动合同、协商解除等。对于劳动者月工资高于所在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合同解除规定。劳动者可在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后解除劳动合同,或在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时立即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也可协商一致解除。对于非过错解雇和经济性裁员,用人单位需提前通知并支付补偿。涉及违法行为的解雇,用人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期满时,特定情形下应延长或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选择继续履行或要求支付赔偿金;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时的工资结算问题。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一次性付清工资,而时间节点不必是当天。当用人单位破产时,劳动者有权获得工资支付优先清偿权。此外,用人单位不能随意克扣劳动者工资,只有符合规定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