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王某等四人采用化验前掉包、冒用他人名字或虚构名字与他人签订购销合同的方法,将含铜量低的硫粉充当铜精粉销售,非法获利100余万元。然而,法院在定性上对此案犯罪类型存在争议,导致一二审法院的判决量刑不一致。
2001年3月,王某、刘某在安新县密谋将含铜量低的硫粉充当铜精粉卖给甘肃某商贸公司。他们通过化验前掉包的方式,将样品中的铜精粉样品替换成硫粉,并在保定市一地质部门实验室化验时,含铜量高达20.91%。刘某以虚构的名字与该商贸公司业务员签订合同,约定以每吨11300元的价格销售176吨铜粉。然而,当货物到达甘肃后,被购买方发现货物的含铜量仅为0.27%,属于硫粉,立即报案。
在此案侦破期间,刘某等四人继续使用化验前掉包、冒用他人名字或虚构名字的方法,共计四次骗取他人货款103.88万元。刘某参与作案四起,骗取货款103.88万元;王某参与作案二起,骗取货款34.48万元。
清苑县检察院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向清苑县法院提起公诉。一审法院认定刘某等四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20万元;判处王某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
刘某、王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应定性为销售伪劣产品罪,而非合同诈骗罪。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判决刘某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2万元;判决王某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8万元。
被告人的行为虽然涉及欺诈手段,但最终定性为销售伪劣产品罪,而非合同诈骗罪。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合同诈骗罪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
首先,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有交易意图的,而合同诈骗罪则是以进行交易为名,实际上是进行诈骗。
其次,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交易标的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成本,而合同诈骗罪则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根本不存在交易标的物。
第三,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目的是获取非法利润,而合同诈骗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第四,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手段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使消费者受到欺骗;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手段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
第五,合同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是指假冒诱使对方签订合同所必需的身份,而并非使用假姓名并不是骗取对方信任所必需。
综上所述,被告人的行为更符合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定性,因此,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判决刘某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2万元;判决王某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8万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假一赔三规定的执行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质量法中关于假冒伪劣产品的相关规定,重点阐述了生产销售领域和经营性服务活动中使用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类型。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掺杂掺假行为的认定问题,包括法
贩卖伪劣机油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若情节严重,涉及销售伪劣产品罪,当事人将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不同的销售金额,处罚程度有所不同,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原告魏某购买被告魏某的古画,但未签书面合同。后原告妻子持画要求退画返钱未果并诉诸法院主张被告欺诈。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被告承诺并保证古画为真迹,因此驳回其诉讼请求。文章还分析了古画行业的交易习惯和留置行为在合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签约前,卖方应了解对方相关信息和资信状况,并确认代理人的代理权。提高业务员素质,采用书面形式和参照标准合同范本可防止欺诈。同时,采用款到交货或到出票人银行持票入账来防范虚开支票的欺诈行为。对方若迟延付款,可采取措施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