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 > 合同诈骗与销售伪劣产品:鉴别与应对

合同诈骗与销售伪劣产品:鉴别与应对

时间:2024-02-17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2116

刘某、王某等四人因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刑

案件背景

刘某、王某等四人采用化验前掉包、冒用他人名字或虚构名字与他人签订购销合同的方法,将含铜量低的硫粉充当铜精粉销售,非法获利100余万元。然而,法院在定性上对此案犯罪类型存在争议,导致一二审法院的判决量刑不一致。

案件经过

2001年3月,王某、刘某在安新县密谋将含铜量低的硫粉充当铜精粉卖给甘肃某商贸公司。他们通过化验前掉包的方式,将样品中的铜精粉样品替换成硫粉,并在保定市一地质部门实验室化验时,含铜量高达20.91%。刘某以虚构的名字与该商贸公司业务员签订合同,约定以每吨11300元的价格销售176吨铜粉。然而,当货物到达甘肃后,被购买方发现货物的含铜量仅为0.27%,属于硫粉,立即报案。

在此案侦破期间,刘某等四人继续使用化验前掉包、冒用他人名字或虚构名字的方法,共计四次骗取他人货款103.88万元。刘某参与作案四起,骗取货款103.88万元;王某参与作案二起,骗取货款34.48万元。

一审判决

清苑县检察院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向清苑县法院提起公诉。一审法院认定刘某等四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20万元;判处王某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

二审判决

刘某、王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应定性为销售伪劣产品罪,而非合同诈骗罪。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判决刘某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2万元;判决王某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8万元。

合同诈骗罪与销售伪劣产品罪之区别

被告人的行为虽然涉及欺诈手段,但最终定性为销售伪劣产品罪,而非合同诈骗罪。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合同诈骗罪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

首先,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有交易意图的,而合同诈骗罪则是以进行交易为名,实际上是进行诈骗。

其次,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交易标的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成本,而合同诈骗罪则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根本不存在交易标的物。

第三,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目的是获取非法利润,而合同诈骗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第四,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手段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使消费者受到欺骗;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手段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

第五,合同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是指假冒诱使对方签订合同所必需的身份,而并非使用假姓名并不是骗取对方信任所必需。

综上所述,被告人的行为更符合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定性,因此,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判决刘某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2万元;判决王某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8万元。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从重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从重处罚情况。若这种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在预防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生产、销售伪劣防治产品属犯罪行为,将依法从重处罚。同时,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提供便利条件者,亦将被视为

  • 生产销售伪劣防护产品和假劣药品的法律责任

    生产销售伪劣防护产品和假劣药品的法律责任。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生产销售伪劣防治产品、物资或假药劣药构成犯罪,将依法从重处罚。文章还介绍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注意事项,包括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等行为的认定,以及销售金额和货值金额的计算方

  • 案情

    一起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胡某因**汽车公司的广告欺诈而提出索赔。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汽车公司是否应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存在分歧。作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汽车公司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因为其在缔约过程中存在价格欺诈行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 卖假冒伪劣产品是否违法及其法律责任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法律问题及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构成犯罪。销售金额不同,面临的刑罚也不同,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以及罚金等处罚。此外,还可能被处以相应比例的罚金或没收财产。因此,应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

  • 商家欺骗消费者赔偿法是如何处罚的
  • 过期食品算不算假冒伪劣产品
  • 买到假冒茅台酒怎么维权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