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 经济补偿的情形
《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九十一条对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原劳动部关于《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又对这一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明确了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前提和支付标准、支付形式及经济补偿金的列支渠道等。从劳动合同管理的整个过程来看,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劳动合同履行环节。当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劳动合同约定,符合《劳动法》第九十一条(一)至(三)项规定,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时,必须给予劳动者以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解除环节。由于客观原因或劳动合同一方的原因,符合《劳动法》第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劳动法》的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都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期满。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条件终止条件出现时,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同时规定:国家另有规定的可从其规定。:是指仍然有效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1993年国务院令第87号)中的有关规定;即凡属国有企业职工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在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仍应执行其中有关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合同制职工调动、转移工作单位。职工提出调动、转移工作单位,应当在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再与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向职工提出并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由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的具体内容和条款。协议基于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根据不同的原因,甲方决定终止与乙方的合同。原因包括合同到期、试用期不符合条件、违反规章制度等。同时,甲方按照劳动法规和合同约定,对经济补偿金做出决定。文章还涉及合同的终止通知和办理手续等
我国关于拖欠工资与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拖欠工资,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可向劳动行政部门请求支付工资报酬、经济补偿等赔偿。对于工伤赔偿,职工因工作受伤或患职业病可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治疗费用等可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非工伤引发的疾病则按基本医疗保险
劳动法的加班限制及相关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按照法律规定,每天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如果单位强迫劳动者加班,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对于用人单位安排的加班,如果依法支付加班费,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举报;若不支付,劳动者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用人单位有权解除的情况包括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且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被追究刑事责任等。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可以依法终止。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