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表示,环保部门将积极推动和配合司法机关强化环境司法,将新《环境保护法》有关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规定细化、落地,建立全面和严格的环境污染责任赔偿制度,以切实维护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益。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12月5日向媒体公布了一批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简称“环责险”)企业名单,包括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00家企业,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电力、医药、印染等行业;环保部将通过新《环境保护法》建立全面和严格的环境污染责任赔偿制度。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从2007年至今,投保“环责险”的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他表示,本次公布的投保企业是目前已经投保“环责险”、具有环境风险保障,而且保险合同有效期在2014年11月15日及之后的企业。
据他介绍,2006以来,国务院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建立“环责险”制度,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会同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试点工作。2013年,根据国家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环境新形势新要求,两部门在总结前期6年试点经验基础上,又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涉重金属企业投保“环责险”,鼓励石化、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及其他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
这位负责人要求,环保部门应及时公开投保企业等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借助各方面力量形成监管“合力”。特别是对环境风险高的企业,通过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等方式,推动企业在环境风险管理和应对上投入合理的成本,切实降低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隐患,激励企业引入保险机制、借助市场力量来发现和降低自身环境风险。同时,必须加快建立最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破解因污染损害赔偿范围过窄、环境损害成本过低,导致的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不合理现象。
环保部表示,环保部门将积极推动和配合司法机关强化环境司法,将新《环境保护法》有关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规定细化、落地,建立全面和严格的环境污染责任赔偿制度,以切实维护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益。这也将倒逼企业增强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主动投保环责险,分散和化解巨大的环境风险,构建环境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法》与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环境污染物排放单位需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污染物的危害,并接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排放单位需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限期治理的责任和行政责任,包括罚款、责
凯里学院附中教学楼墙体垮塌事故的相关情况。事故导致2名学生死亡,3人受伤,原因是教学楼楼顶电箱线路老化引发爆炸。学校曾申报重建,但未获批复。事故发生在持续阴雨天气中,居民认为天气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教学楼的老旧程度和安全隐患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未跨地区的侵权案件,由发生地人民法院管辖;对于跨地区的案件,则由共同上一级法院指定管辖。同时,文章还详细解释了污染者的责任、多个污染者的责任、污染者责任的确定、证据的提供以及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