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 > 劳动诉讼中的法律事实详解

劳动诉讼中的法律事实详解

时间:2024-09-22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4864

我国法律中的事实和证据

我国法律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然而,这里所说的事实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常提到的客观事实,而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能够通过证据予以证明的事实。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提供的证据必须被法庭采纳,其次主张的事实必须由该证据所证明。

案例:员工不满工作安排引发的劳动纠纷

某著名企业的一名员工因对工作安排不满而冲击了企业领导的办公室,对人力资源经理等管理人员进行了暴力攻击。尽管企业多次进行了批评教育,但员工仍然无视规定,肆意妄为。因此,企业依照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解除了与该员工的劳动关系。然而,员工随后以非法解除劳动关系为由提请仲裁,但仲裁失败后又转向法院提起诉讼。尽管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证人和证言,但由于证人与企业存在利害关系,法院拒绝采纳这些证人和证言。最终,企业无奈地败诉。

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明明清楚的事情,在法庭上却不一定能够清楚表达;即使表达清楚了,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法庭的支持。那么为什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甚至有证有据的事实,在法庭上却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呢?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差异

这是因为我国法律一直坚持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而这里所说的事实是指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尽管在正常情况下,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不一致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这种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背离现象在民事诉讼中非常常见,也常常在劳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出现,进而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充分有效地运用证据,将客观事实证明为能够被法庭采纳的法律事实就变得至关重要。

经验丰富的律师告诉我们:“打官司实际上是在打证据!”哪一方能够提供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来证明相关事实的存在,哪一方就能够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取得最终的胜诉。相反,即使大家都心知肚明客观事实的确存在,但如果无法用相关证据予以证明,那就无济于事。不仅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甚至可能最终面临败诉的不利后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夫妻缔结的婚内孩子抚养协议的效力问题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缔结的子女抚养协议的效力问题。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此类协议的效力,但由于婚姻关系未解除,这样的抚养权约定实际上没有意义。离婚诉讼中,法院不会根据此类协议作出判决,而只能将其作为证据考虑。即使达成协议,子女在必要时仍有权向父母提出

  •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确认之诉涉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股东资格确认等问题可能引起股权变动。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原告举证、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审查、缴纳费用和开庭审理等步骤。

  • 拖欠工程款的起诉费由谁支付

    拖欠工程款的起诉费应由原告先行支付,最终由败诉方承担。文章介绍了工程款拖欠诉讼的要点,包括选择最佳起诉时机、准确选择被告、充分准备证据资料、提出准确合理的诉讼请求以及重视诉讼保全的作用等。在诉讼中,当事人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 二审中的补充证据

    民事诉讼中二审程序中的补充证据问题。一审中未提交的证据,若在一审后新发现,可在二审中提交并采信。新证据需在二审开庭前或审理时提出,如不需开庭,则需在指定期限内提出。再审时提供的新证据需在申请再审时提出。对方当事人在被告知后,有权在合理期限内提出意见或

  • 一、一般打架斗殴不到轻伤的处理方式
  • 抚养权的告诉期限
  • 删除自己的东西算毁灭证据吗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