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国际化是当代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金融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金融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金融市场要素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结构国际化。
金融市场要素国际化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机构国际化:指一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出于商业利润目标,在海外积极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广泛的国际网络。跨国银行和跨国保险公司是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具体体现。
2. 金融业务国际化:指金融业务跨越国界和货币体系的进行。跨越国界是指银行所在国与客户所在国不同,跨越货币体系是指存款采用非银行或客户所在国的货币。
3. 货币国际化:指货币的自由兑换及其过程。截至1996年初,已有115个会员国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条规定,占总会员国数的63.5%。
金融市场结构国际化包括货币市场国际化、证券市场国际化、外汇市场国际化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尽管中国金融市场目前还没有实现全方位的国际化,但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积极利用外资,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到1997年底,中国共有20多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外资利用达到3200亿美元。外资企业的生产总值、利润和纳税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外贸出口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商品、资本、劳务和生产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了国际地位,也必然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这决定了中国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将金融服务贸易与基础电信、航海运输并列为世界经济的三大基础,并确立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金融国际化离不开金融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和自由化。一个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是衡量其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指标。然而,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不仅影响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即使像美国这样自由化的国家,对外国银行在本国金融市场为国内客户提供服务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各国政府通常会对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金融市场上为国内客户提供服务设立各种贸易壁垒。
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定义和相关内容。出口买方信贷保险是出口信用机构向贷款银行提供还款保障的政策性保险,承保政治和商业风险,赔付比率为95%。其依据基础合同是出口买方信贷贷款协议,保险货币一般为贷款协议货币。保险责任包括因政治事件和商业事件导致借款人未履
原产地证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原产地证是出口国特定机构出具的证明货物为该国原产的文件,分为优惠性原产地证书、非优惠性原产地证书和专用原产地证书。优惠性原产地证书能使出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关税减免待遇,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非优惠性原产地证书包括一般原产地证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服
贸易融资是指将融资与贸易紧密结合,为贸易行为的顺利开展提供所需资金的一系列融通服务的金融行为。在贸易融资中,贸易货物被用作对融资机构的抵押品,这样信用不足的企业因此也可提高信贷价值,增加获得资金的信贷能力。与一般的资金融通行为相比,贸易融资的资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