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负次要责任
孙先生驾车发生交通事故,警察判定其承担主要责任,对方承担次要责任。待到孙先生的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认为,应该赔偿对方损失仅仅60%,以体现孙先生的主要责任。可是对方认为,孙先生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应该是80%甚至是90%,这才叫主要责任。孙先生把自己的保险条款翻来看去,还真的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孙先生询问,这个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如果反映在具体比例上,究竟是多少呢?
律师答复:
的确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责任的主次最终要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比例上才有意义。如果你认为主要责任是指90%,我认为主要责任是指51%,到底主要责任是指百分之多少呢?如果没有法律规定,会让当事人无所适从。实践中,有些保险合同条款中,规定了所谓主要责任、次要责任的比例,但是也不绝对一样,有规定主要责任是60%,也有规定是70%。可是,这个比例的法律依据到底从何而来呢,却很少有人能弄清楚。
作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配套法规,2004年公安部颁布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事实上,在2004年之前适用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八条也仅仅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也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比例。
目前,我了解到的一个法律法规依据是1993年5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993年6月10日北京市公安局发布的《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若干规定》,其中的第六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负全部责任者,承担符合规定损失的100%;负主要责任者,承担符合规定损失的60%至80%;负同等责任者,各承担符合规定损失的50%;负次要责任者,承担符合规定损失的20%至40%;三方以上的交通事故责任者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参照上述原则确定。
也许,这个规定就是我们实践中确定责任具体比例的法律依据渊源,可能随着后来大家约定俗成、反复使用,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不过,《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若干规定》早在1999年就失效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对于责任具体的比例划分,已经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了。
虽然有些保险条款中确定了责任比例,但是也有一些保险条款中的确是没有规定的,这样就会造成当事人在认识上的纠纷。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责任比例,实际上成了法官一种酌情确定的情形,从55%至90%,都是有可能的。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包括总则、定义及相关当事人的义务。文中定义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并规定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明确了保险资金的独立性和投资决策的原则,以及当事人应遵守的法律和规定。最后,阐述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和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的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包括总损失调解原则、赔偿责任的划分等。同时,也讨论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处理方式和赔偿比例,涉及第三者保险的情况以及无保险的情况。此外,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如医疗
交通事故中,责任的主次关系需要体现在具体的比例上才有意义。虽然有些保险合同条款规定了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的比例,但这些比例的法律依据很少人能弄清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配套法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根据事故双方的过错行为和严重程度,可以分别承担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比例的确定根据当事双方是否为机动车以及是否有过错来分配,包括100%、70%、60%、50%、30%、20%、10%等几种责任比例。对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事故,根据责任的主次不同,赔偿责任也有所不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