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保理业务量只占我国出口贸易结算额的万分之几。在2001年,中国的保理业务量为12.38亿欧元,占世界总量的0.1719%,而同期英国达到1398亿欧元,占世界总量的19.41%。目前我国的保理业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用交易在我国尚未普遍建立,出口企业忽视对保理业务的应用。长期以来,由于受汇款、信用证等传统结算模式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还不能适应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保理业务,这首先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仍有大量的纺织品、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商品主观检测性强,容易引发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当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者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通常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得部分企业认为保理业务对卖方利益保护不够,进而影响了我国保理业务的交易量。
2.我国目前还缺乏实力雄厚、富有国际经验的保理机构。由于业务规模小,人员素质低,国内银行大多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服务方式,造成对新业务的了解与接受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银行大多开办国际业务的时间较短,其在国外代理行较少,且分布不均,叙做保理时难以很好地对国外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与信誉评估,在买断出口商账款的情况下面临很大的风险。
3.我国保理业务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其业务规模的扩展。与国外相比,首先是在保理模式上,我国主要采用单保理形式,不同于国际上通行的双保理做法。这就不能充分发挥国际保理业务中的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等综合服务的优势;其次,在保理业务内容上,我国多为到期保理,当进口商到期未能付款时,保理商在到期后第90天才无条件支付给出口商,这就有悖于国际上通行的融资保理做法;最后,在保理业务范围上,我国基本限于出口保理业务,保理空间狭窄,不如欧美保理商视进口保理与出口保理互为统一体来共同发展。
4.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法制建设滞后。我国早在1992年就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也已经加入了FCI并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和《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但当前我国保理业务还远没形成类似信用证结算方式那样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对与保理业务有关的合同纠纷仲裁、诉讼方的利益和仲裁对象范围等方面的实务操作不很熟悉。
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注重资产增值的转化形式对成本费用的影响。而权益结合法则认为企业合并是权益的联合,注重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
全球照明电量消耗现状与节能灯的普及问题。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照明能耗巨大,节能灯推广面临挑战。上海三基欧能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T6型节能荧光灯,节能效果显著,但市场推广初期遭遇困难。在政府支持下,该公司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让人们了解并认可其节能产品,
中国外资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含义和体系,包括产业法范畴和企业法范畴的准入规制。该制度旨在确保外资进入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要求,随国情变化而调整。文章介绍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合资企业法等,并强调了外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避免无单放货的几点注意事项。首先强调坚持付款原则的重要性,对于不同规模的客户都应一视同仁。其次,要求客户预付款以确保信任。同时,提供照片或装箱单作为交易的凭证。在合作货代方面,要注意验证其资质、签订正式合同并保留相关记录。货物出运后,及时索要提单和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