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渎职罪 > 徇私枉法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

徇私枉法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

时间:2025-03-10 浏览:4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51731

一、徇私枉法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

1.在主体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体多为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而徇私枉法罪的犯罪主体则主要集中于从事侦查、检察、审判等司法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士。

2.从客体角度来看,两罪之间亦有显著差别。

滥用职权罪的主要侵害对象是国家机关的正常运作秩序;而徇私枉法罪所侵害的客体则为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运行机制。

3.在客观方面,滥用职权罪表现为当事人滥用职权的行为,使得公共财产、国家及人民的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害;而徇私枉法罪的客观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了个人私利或情感因素而枉顾法律公正性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区别

1.犯罪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的规定,滥用职权罪在客观层面的本质特征在于对职权进行了“滥用”。

这一“滥用”现象主要呈现出两种层次:其一是逾越职权的滥用,具体体现为人行为对于法定权力范围的僭越,违法决断并处置无权管辖的事务;其二是非法行使职权的滥用,即行为人违反法定的公事处理流程,任意妄为之地处理公务。

与此相对应,玩忽职守罪在客观方面的核心特征则是对职守的“疏忽大意”。

这一“疏忽大意”行为主要展现出以下两种形态:其一是未能履行职责义务,即行为人视自己责任如儿戏,对法定职责义务,本应积极作为却选择消极对待,放弃职守、擅离职守;其二是未尽职尽责,即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对法定职责义务,敷衍了事。

2.行为方式的对比研究。

从行为方式的角度来看,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均可由作为或不作为构成,但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即滥用职权罪主要以作为为主导,而玩忽职守罪则多以不作为为主要表现形式。

3.结果要件的深入剖析。

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滥用职权罪只要导致1人死亡,或者2人重伤、5人以上轻伤便可予以立案调查;而玩忽职守罪除了导致1人死亡外,还需达到3人重伤、10人以上轻伤方可立案。

此外,滥用职权罪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万元亦可立案;相比之下,玩忽职守罪则需要达到30万元的经济损失方能立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滥用职权是否属于监察委管辖范围?

    滥用职权是否属于监察委管辖范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监察委有权管辖的范围之内的。监察委作为监察机关,对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包括滥用职权行为。监察委有权对滥用职权行为进行调查、审查和追究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

  • 社会团体成员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

    社会团体成员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的问题。罪行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社会团体成员若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中滥用职权造成损失,也将面临刑事责任追究。

  • 玩忽职守的刑事责任

    玩忽职守罪的刑事责任相关问题。文章介绍了玩忽职守罪的定义及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同时详细阐述了玩忽职守行为与造成的重大损失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构成玩忽职守罪的行为必须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过失构成玩忽职守罪

  • 徇私枉法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

    徇私枉法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包括主体、客体和客观方面的不同。同时,还分析了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包括犯罪性质、行为方式和结果要件的差异。徇私枉法罪侵害的是司法运行机制,而滥用职权罪则多涉及国家机关运作秩序,两者在犯罪性质、行为方式和结果要件

  • 滥用职权罪与徇私枉法罪的区别
  • 私枉法罪与滥用职权区别
  • 枉法裁判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