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主体,亦称犯罪行为者,即实施犯罪行径之人。
犯罪须具备主体资格,单一或数人皆可成为犯罪主体。
例如,若犯罪由一人实施,则其即为犯罪主体;反之,若由多人实施,则数人均为犯罪主体。
依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组织实施犯罪时,构成单位犯罪,故单位亦可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主观方面,系指犯罪行为者对于自身所实施之犯罪行为及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与过失两种心理状态。
例如,犯盗窃罪者,期望将他人财产据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者,期望导致他人身体受损。
部分犯罪属过失性质,如失火罪,犯罪者具有疏忽大意之心。
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此类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亦具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客观方面,即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例如,犯诈骗罪者,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之行为;贩毒罪者,具有贩卖毒品之行为。
(四)犯罪客体,即刑法所保护且遭犯罪行为侵犯之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有所区别,犯罪对象为犯罪行为直接指向之物,如杀人罪、伤害罪中之被害者,而犯罪客体则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社会关系。
《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构成的类型怎么记
咱们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每种犯罪行为在成为犯罪时都得满足的一套综合要求,这就是所谓的“犯罪构成”啦。
这个犯罪构成,简单来说呢,就是指构成犯罪行为所需的主观要素和客观因素的合计判断。
对于犯罪构成,我们有以下三个层次上的理解:
1.犯罪构成是用来衡量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法律标尺哦;
2.只有当某个行为符合了犯罪构成,才能够被确定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
3.犯罪构成的研究与解读,是支撑起我国整个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石和关键所在呢。
三、犯罪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犯罪构成的三要素包含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及犯罪结果。
详细阐述如下:首先,犯罪主体乃犯罪案件中的自然人或机构。
该类个体需满足法律规定的年龄条件,具备刑事上的责任能力,且实际执行过相关犯罪行径等事实。
但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客观要素,犯罪人的犯罪动机与目的亦应被考虑在内。
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主体通过特定的活动作用于犯罪对象,进而触犯刑法保障的社会关系,并对之产生损害,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的行为方式。
犯罪主体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最终引发犯罪结果。
最后,犯罪结果则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害,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
只要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使得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遭受破坏,便会产生社会危害性,刑法将依据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设定构成犯罪所需的不同犯罪结果。
以上是关于犯罪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个人犯洗钱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个人犯洗钱罪情节严重时将受到刑事处罚。具体的犯罪行为包括提供资金账户、协助财产转换、协助资金转移、资金汇往境外及其他掩饰、隐瞒行为。个人犯洗钱罪的刑事责任由具体情节决定,情节轻重不同,处罚也不同。
无期徒刑的法律特征和适用对象。无期徒刑的法律特征包括惩罚性、严厉性和矫正教育作用。它主要适用于性质最严重、社会危害极大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重大刑事犯罪和严重的经济犯罪等。适用对象主要是故意犯罪的行为人,过失犯罪不适用无期徒刑。
刑法总则中共同犯罪的要件,包括共同持有危害行为的故意和相互明知的共同犯罪。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知识,如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