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与该法相冲突的条例将失效。
第一,合伙人应当就出资数额、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达成书面协议。
第二,个人合伙可以取得字号,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如果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伙协议,也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但具备合伙的其他条件,并且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人证明存在口头协议,应当认定为成立合伙关系。
个人合伙的经营涉及四个方面:合伙的经营决策、合伙经营事务的执行、合伙经营的监督、合伙经营结果的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上述方面均有明确规定。
第一,合伙的经营决策由全体合伙人共同决定。
第二,合伙经营的事务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或委托一个或多个合伙人执行。合伙人可以推举负责人,该负责人代表合伙的利益对外进行代表,并在内部承担经营管理职责。
第三,合伙经营的监督权由全体合伙人共同行使或分别行使。
第四,合伙经营的结果无论是由合伙负责人还是合伙人委托的其他人造成的,均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民事责任。
个人合伙的加入,也称为入伙,是指在合伙经营期间,原合伙人以外的人申请加入合伙并取得合伙人身份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的司法解释,关于入伙的法律要求如下:
- 如果书面合伙协议有约定,应按照约定办理。
- 如果书面合伙协议未约定,必须经过全体合伙人的同意,并修改合伙协议。
- 如果未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应当认定入伙无效。
个人合伙的退出,也称为退伙,是指在合伙存续期间,原合伙人退出合伙组织丧失合伙人身份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的司法解释,关于退伙的法律要求如下:
- 如果书面合伙协议有约定,应按照书面合伙协议处理。
- 如果书面合伙协议未约定,原则上应予准许。
- 但如果退伙给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应考虑退伙的原因、理由及当事人的过错,确定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退伙人提前退出合伙时将要面临的法律责任。退伙人会丧失合伙人资格,并对其退伙前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退伙时的结算规则包括根据合伙企业财产状况进行结算,退还退伙人的财产份额,若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并遵循合伙协议约定或全体合伙人决定的退还方式。
法人合伙与个人合伙的差异,包括主体、出资要求、法律规定责任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的区别。法人合伙的主体为法人,个人合伙的主体为公民,混合合伙是法人与公民的合作。法人合伙需要保证自有流动资金,个人合伙合同即便全体以劳务出资也不影响成立。个人合伙承担连带无限责
合伙企业的定义、法人资格、税收情况以及经营方式等相关内容。合伙企业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中国设立的企业组织形式,由自然人、法人等共同出资经营。合伙企业一般不具备法人资格,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但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普通合伙人有限制,某
合伙人变更期限的问题。指出在法律上,合伙人变更期限没有具体规定,只要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即可进行变更。同时,详细介绍了合伙人变更的流程,包括提交申请材料、材料审核和承诺期限等步骤,办理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