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规定,残障人士在继承房产时是否需要监护人并不一定。只有那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被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需要监护人的参与。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完全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
判断一个自然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主要有两个标准:年龄和精神状态。年龄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重要依据。此外,精神状态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重要因素。
然而,将残疾人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际上是对残疾人的一种歧视。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残疾人年满18岁(指16周岁以上但未满18周岁的公民),并且具备正常的精神和智力状况,那么他们应被认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
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对于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如果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那么也应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那些无法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被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对于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如果他们无法辨认自己的行为,也适用同样的规定。
那些无法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被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或者在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和追认下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应为其法定代理人。
中国婚姻法中送养人与继承权的关系。依据法律规定,养子女在收养关系成立后对亲生父母的财产没有继承权,而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送养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面临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但某些情况下如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
莫*爷因担心儿子们争夺财产,早做准备撰写遗嘱,但在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后,发现儿子们拒绝赡养。后与邻居小杨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去世后引发遗产争夺案。法院根据继承法和司法解释,判决遗产归属于履行了扶养义务的小杨。
农村宅基地拆迁中“一户多宅”的补偿问题。在宅基地总面积未超过当地标准的情况下,一户多宅可以按照一宅进行确权,并获得现金补助、产权互调或自愿退出的补偿方式。此外,文中还介绍了农村“一户多宅”合法的几种情况,包括继承、宅基地买卖、户口迁回、分户等。
公司投保团体人身保险时,被保险人的确定规定以及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区别。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应要求提交被保险人名单,否则视为不记名投保。人身保险的受益人可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但企业为职工投保时,受益人必须为职工本人或其继承人。企业单位不能被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