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七部委11号令)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章规定了投诉处理的具体规定,包括投诉处理流程和不予处理的情形。然而,仍然存在着捏造事实和伪造材料进行投诉、未按要求的方式进行投诉、恶意缠诉以及在网络等媒体上发布虚假报道的情况。投诉是揭发招投标活动违规违法行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招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高效的招投标环境。然而,恶意投诉的成本较低,虽然能够有效弥补招投标监管功能的缺失,但也给主管部门的招投标投诉处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
招投标恶意投诉处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难点:
尽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规定投诉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招投标管理部门,但仍有许多投诉人选择电话、网络媒体、短信等形式向招标人或其他相关单位、媒体发出质疑,给招投标投诉的统一管理带来了不便。许多投诉未能提供名称、地址、有效联系方式、投诉事项的基本事实、请求和主张、有效线索以及相关证明材料,导致受理投诉部门无法受理或受理后无法答复。
有相当一部分质疑投诉既没有署名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多采用网络等媒体发布,且提供的信息不完整,相关单位通常无法处理也无法反馈。
投诉处理未按照投诉受理前置程序、投诉受理制度、投诉处理程序以及投诉处理决定的执行等四个程序操作,导致投诉人对答复不满意或超出答复时间。此外,还存在投诉人超出法律规定的投诉时限、非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投诉等情况。
关于开标时间的法律咨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开标过程包括密封检查、拆封宣读、记录存档等步骤,并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整个过程中,法律对评标委员会的成员
中标项目因未进行动迁工作而无法开工的情况。开发商决定重新招标并询问赔偿金额,公司对此不确定。律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相关规定,给出了关于建筑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议,并强调建设单位应提供地下管线资料等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招标投标法》关于招标公告的规定,包括公告的发布方式、内容和责任主体。同时,文章还指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利用权力要求投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前进行审查,增加不必要的环节,并借此获取利益。文章强调招标投标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不
投标担保的范围,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采购投标等。同时,简要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关于开标、评标等方面的规定,包括评标委员会的组成、成员资格要求以及保证评标的保密性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