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失公平的合同是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这种合同的特点是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导致经济利益不平衡,违反了公平合理原则。根据法律规定,显失公平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当事人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显失公平的合同,也可以向法院请求变更合同内容。
显失公平而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的情况下,在一年内通过起诉或申请仲裁的方式行使撤销权。一旦撤销权行使生效,合同自始无效。
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也属于可变更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合同内容,以恢复合同双方的平等地位。
某山区农民张某家中有一件宋代铜器,是张某的祖父赠送给他的。一位大学历史学教授曹某通过他人得知张某家中有一件宋代铜器,于是前来表示要购买。由于张某不了解该铜器的价值,以为只是普通的器具,于是以500元的价格卖给了曹某。随后,曹某将铜器送至拍卖行拍卖,最终以18万元的价格成交。半个月后,张某得知此事,认为曹某欺骗了自己,要求曹某返还铜器。曹某以合同是双方自愿签订为由拒绝了张某的请求。张某将此事告上法院,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曹某返还铜器。
根据本案情况,曹某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地位与张某签订了该铜器的买卖合同,且合同在订立时存在显失公平现象。因此,该买卖合同属于显失公平的合同,且显失公平是由于张某缺乏交易经验所致。曹某的合同撤销请求应得到法院的支持,一旦合同被撤销,合同自始无效。由于曹某已将铜器拍卖,无法返还铜器,曹某应当向张某返还不当得利18万元。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
(一)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二)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七十二条的规定:
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对方缺乏经验,导致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在可撤销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当合同中存在重大误解时,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或变更合同。撤销权人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或变更。可撤销合同的要件包括误解由受害方自身过失产生、重大的误解影响合同内容、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重大误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
合同效力待定这一概念的法律意义,它涉及合同效力尚未明确的情况。该类合同旨在为当事人提供修正缺陷的机会,旨在实现交易和鼓励交易的基本原则。合同法规定了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制度,包括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等都属于此类。对于此类合同,合同法设立了追认制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问题,对比了外国立法例如罗马法、法国法律、德国法律、日本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中的相关规定。文章指出,我国合同法在任意撤销权限制方面存在过于狭窄的问题,与法规制定的目的存在冲突。因此,有必要对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进行目的性限缩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