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债权人在重整程序中面临的风险
时间:2025-04-24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重整程序涉及的利害关系人很多,但普通债权人却是成本和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这一事实的形成固然与普通债权人自身的属性密不可分,但更多的却是既定社会政策和法律制度之下的必然安排。那么,在重整程序中普通债权人的风险有哪些?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解答。
广泛的重整申请主体
为了保证重整程序的顺利进行,重整申请人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限于债权人,还包括债务人、股东和公权机关等。一些立法甚至允许债务人的管理层在重整期间继续经营企业。这导致债权人在程序启动中的作用相对微不足道。
重整程序的优先适用性
即使企业已经开始清算或和解等其他破产程序,重整程序通常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例如,法国实行重整程序前置的做法,只有当企业明显缺乏重整的可能性时,才进行清算。台湾和日本的相关法律也有类似规定。这意味着是否启动重整程序并不由债权人决定,即使债权人不提出申请,重整程序仍然可以启动和运行。
法院对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
在重整程序中,为了防止重整计划因为少数债权人的反对而被搁浅,法院有权强制批准重整计划。这与和解程序不同,因为在和解程序中不可能出现法院强制批准的情况。尽管立法要求重整方案应确保普通债权人的清偿额不低于清算程序的所得,但如果重整失败,这一要求将变成一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强制批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体现了国家干预的色彩。
其他重整制度的影响
除了上述制度,重整程序还包括自动冻结制度和经管债务人制度等特殊设计。这些制度有利于拯救困境企业,但增加了普通债权人的风险。然而,如果没有这些深入的调整手段,债务企业将无法脱胎换骨获得新生,重整程序也将与传统的破产程序没有区别。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有限公司破产法律特征
公司破产的法律特征,包括破产程序的设立目的、破产条件的界定以及申请破产的具体情况。当公司作为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时,将启动破产程序。破产条件具体指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已丧失清偿能力。
-
重整计划的法律特征
重整计划的法律特征,包括其效力、执行、监督、变更以及执行完毕等方面的内容。重整计划经法院批准后对所有债权和债务人具有约束力,由债务人执行并由管理人监督。关于重整计划的变更,我国尚未明确规定,而英美国家允许在实质性执行完毕前进行变更。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
-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程序及和解协议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程序及和解协议的详细流程。文章介绍了整顿申请的提出、和解协议草案的提出和讨论通过、整顿方案的制定、企业整顿情况的监督以及整顿结果的裁决等方面的内容。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和解协议避免破产程序,如企业按协议执行,可恢复
-
逾期对房屋产权的执行程序
我国关于房屋产权执行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当债务人逾期还款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财产。执行程序包括当事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否则对方可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可因某些原因中止或中断。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债务人签收催
-
共益债务的法律规定和执行
-
金融债务风险及其法律保护
-
公司重整制度的意义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