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企业法》第65条规定:"有限合伙人应当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按期足额缴纳出资;未按期足额缴纳的,应当承担补缴义务,并对其他合伙人承担违约责任。"法律明确规定合伙人未履行出资义务时,应向其他合伙人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是向合伙企业承担违约责任。也即是说,法律只赋予了合伙人追究未出资合伙人违约责任的权利,合伙企业在此并无法定诉权。《合伙企业法》仅规定合伙企业在合伙人处理合伙事务对其造成损害时,才得以原告诉讼主体身份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当合伙人未履行出资义务时,合伙企业是无权追究其违约责任的,原告请求被告支付违约金于法无据。这与《公司法》的规定是不一致的,公司可以自己的名义追究股东出资未到位的责任,是因为公司财产具有独立性,股东出资未到位,直接损害了公司的财产权,而合伙企业财产的法律性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只赋予了其他合伙人法定诉权,本案原告以被告违约提起诉讼违反了诉权法定原则。
虽然《合伙协议》第57条规定了,未出资到位的违约合伙人应向合伙企业承担违约责任,但这种以约定代替法律强制性规定的作法,与诉权法定的原则明显相悖。《合伙协议》是处理合伙人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内部法律文件,它的当事人为全体合伙人,因此受其约束的也只是全体合伙人,其中一个合伙人违约时,其他合伙人则可基于《合伙协议》的约定要求违约合伙人承担违约责任。本案原告以《合伙协议》为依据向被告提起违约之诉,但因合伙企业仅是独立于该《合伙协议》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并非合同缔约当事人,与合伙人之间并无合同上的直接权利义务关系,即非合同相对方,因此合伙人通过协议方式为合伙企业设置诉权是无效的,其不能基于该《合伙协议》追究合伙人的违约责任。
因此,无论是从法律的规定还是依据合同相对性原理,合伙企业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向未出资到位合伙人提起违约之诉。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就共同经营餐饮事宜达成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合作名称、经营场所、合伙期限、出资方式、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入伙、退伙和出资转让等条款。摘要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兴趣并概括文
合伙人的债务责任问题。合伙人对于合伙债务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且这种责任不受当事人之间约定的限制。合伙人对合伙债务负有无限清偿责任,并以全部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当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合伙人需以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此外,不同法律体系对于合伙人承
合伙人死亡是否属于法定退伙的问题,以及合伙人死亡后继承人的权益和退伙人是否应承担合伙企业的债务。在我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下,合伙人死亡属于法定退伙的情形,其继承人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取得合伙人资格。退伙人应根据其应分担的比例分担亏损,对于基于退伙前
合伙人退伙时的财产分配和债务分担问题。在退伙时,财产分配和债务分担需依据合伙协议的约定进行。若协议未明确规定,则合伙人需平均分担亏损和债务。此规定旨在确保合伙人能公平处理合伙企业的财产和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