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合伙作为一种经营方式起源于家族经营,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罗马法就已对合伙作出了规定。个人合伙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人合性,人合性表现在个人合伙上就是合伙人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根据《民法通则》第31条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的形式。
合伙协议是个人合伙成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合伙人权利义务的依据。合伙协议是合伙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在协商、自愿基础上就出资、利润分享等事项达成的协议。
个人合伙协议虽不是纯粹的债权行为,即当事人订立这些合同的目的不在于发生债权债务关系,而在于确定共同投资、经营或分配盈余等方面的关系。然而,由于这些合同本质上是反映交易关系,合伙合同应受合同法的调整。合伙人违反合伙合同义务的行为属违约行为,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合伙人的内部违约行为对其他合伙人或合伙体造成财产上的不利益,即不良后果或不良状态。这种行为是合伙人组成合伙体后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并且违约人主观上存有过错。因此,合伙人的内部违约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属侵权行为之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人合伙组织的特殊性,合伙人之间在经营管理合伙事务时不可能约定很多具体的义务。判断合伙人是否履行义务往往依据合伙人的概括义务即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的履行情况。在实践中,法官需根据自由裁量权来确认是否履行该义务。
综合考虑现实的司法环境,个人合伙中的内部违约既不完全是合同法意义上的违约行为,也不完全是侵权法意义上的侵权行为,而是两者有机的糅合。因此,在追究违约人的责任时,应考虑双方的约定,并适用过失相抵原则,以达到公平合理的效果。
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是否可用于清偿个人债务的问题。合伙人的财产份额包括原始出资和部分收益,属于企业财产,不能直接用于清偿个人债务。但合伙人可以使用已分配或即将分配的收益来偿还个人债务。此外,法律和合伙协议也对合伙人财产份额的清偿方式做出了规定
合伙人侵占合伙财产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人侵占企业财产将承担刑事责任,包括将他人财产非法据为己有等行为,根据情节严重情况会受到有期徒刑、拘役等处罚。同时,合伙企业的职工也有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为了避免欺诈行为,新合伙人入伙时可以约
集体企业中侵犯财产罪的法律规定。过去,合伙企业财产被侵占和挪用的行为往往只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这导致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新的合伙企业法规定了侵占和挪用合伙企业财产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并明确了具体的定罪量刑标准。此外,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应追究刑事
合伙企业中财产的相关问题,包括合伙人出资财产和合伙积累的财产。出资财产分为三种形式处理,合伙人退伙或合伙企业解散时处理方式也不同。合伙积累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按份共有性质理解,但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份额不决定管理权和事务执行权等权利。只有在特定情况下